CHIC2011:外贸与内销天平上的妥协与进取
连续几期“危机后品牌心态”的选题做下来,接触了不少CHIC2011的品牌成员。其中,“新面孔”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大部分新面孔对我们来说都很陌生,也让我们感叹:服装产业在发展,一代代新生力量壮大着“中国时尚”的底气和规模,站在这样一个产业升级转型的历史时期,对于新生力量的关注与呵护,是一个行业团结起来快速前行的助力。
CHIC上的新面孔,可谓“阅历”丰富多样,而其中比例较重且备受关注的,是一批批外贸型企业打造自主品牌的新纵队,2008年以来,这个队伍迅猛增加,且纷纷要在CHIC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亮出自己的文化形象,这一方面说明CHIC对于品牌发展与传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外贸转内销的品牌们日益增强的信心。
所谓“外贸转内销”,更准确地说,应该叫“外贸兼内销”,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同类企业都是“外贸订单与内销市场”一个都不想少,其中一部分企业,外贸加工的比重远远大于内销品牌的比重。
可以说,“外贸转内销”的确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对于刚刚打造内销品牌的企业来说,外贸加工像基石和后盾,可以为新生品牌予以足够的养分。
不过,对于同类企业的经营者而言,外贸内销两手抓没有错,目光却要放远,未来加大自主品牌的比重说出来简单,做起来却相当不容易,在什么样的阶段保持什么样的平衡状态,并不是挥笔之作,而是要把握在分寸之间。
对于外贸企业做自主品牌,利弊的探讨已经是老话题,外贸积累的雄厚资金是品牌成长的丰盈家底,而品牌建设人才架构的组建与积累,则是同类企业的最大难题之一。
不过,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了更多不太受关注却非常值得思索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关于外贸与内销的平衡性以及左右这种平衡性因素的问题。
大环境的变化是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外贸环境不佳是众多外贸企业创品牌的“导火索”,那么,企业家们对以往那般“蜜罐”一样的贴牌加工从心里还有多大的眷恋成分和依赖性,则直接左右着他们对品牌创建的积极性和持久力。
很多经营者都提道:现在外贸企业创品牌的难点,已经不仅仅在于人才组建与团队架构的问题,更大更难于解决的问题是市场接受能力与消费者认可的速度,尤其是当今市场状况:老品牌屹立不倒;国际品牌纷纷抢羹;新生品牌蜂拥而入,同时,服装成本提升价格增长,以及快销风潮带动起来的快速反应等等客观因素,令关于“市场”这个大问题前所未有地突兀出来。
如果说人才架构是可以靠自己的努力争取的,那么,新品牌与市场之间的“姻缘”,则是需要经历揣测、磨合、培育以求两情相悦的过程,文化的共鸣异常重要,掌握好“妥协与进取”的尺度,也是一场深奥的心理战。
“姻缘注定”的时间也许很快,也许很久,也许很顺利,也许很痛苦,当消费者“阴晴不定”,市场“叵测难懂”的时候,那些外贸加工的“蜜罐回忆”很容易成为瓦解心志的糖衣炮弹。
如今,几乎所有的企业家都表示出“未来加大品牌力度,一定要创出优秀的自主品牌”的坚定决心,在与市场磨合的过程中到底能否实现?说白了,是耐力、韧性与智慧的比拼。
景爱梅之发现:
1、外贸加工在整个产业链中价值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发展自己的原创品牌势在必行。
2.、既然市场对大家都是公平的,那只要练好品牌的“内功”,就不怕品牌没有前途。
3、长期做外贸积累下来的经验,为现在做原创品牌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平台。
双管齐下外贸有利润 内销有前途
外贸转内销循序渐进
“2010年我们公司外贸的营业额比去年增长了36﹪,而且,近几年这方面我们也一直保持一个增长的态势。”从国际金融危机开始,服装行业差不多都是提“外贸”色变,但景爱梅谈到外贸业务时,却颇为骄傲地向记者列出了这个数字。
接着,她具体谈道:“不得不承认,目前外贸行业存在着人力成本、材料成本不断提高等潜在威胁。但换一个角度看,国家的宏观政策还算是支持我们的一个动力,针对人民币升值这个压力,最近国家为了保出口,汇率也趋于稳定。可以说,做外贸的环境是没有以前宽松了,但还没有到我们要完全退出外贸市场的时候。再加之,我们公司从事外贸行业具有20年的经验和一支成熟的团队,短期内,外贸还是会为我们创造很好的利润。”
做一个优秀的企业掌舵人,就要将目光放得更深远一些,景爱梅也不例外。“外贸加工在整个产业链中价值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现在我们企业外贸业务在持续发展,但可以预见到也许五年、十年以后,外贸就不会如此持续发展下去了。发展自己的原创品牌势在必行,其实早在金融危机之前,我们就已经开始运营自己的品牌,开拓国内市场了。”景爱梅告诉记者。
据了解,上海三润服装从之前100﹪做外贸,到现在外贸占80﹪、内销占20﹪,企业的转型冷静而又稳健。景爱梅还表示,在接下来几年争取可以让外贸与内销达成一个平分秋色的比例,然后再慢慢将原创品牌的比重优势凸现出来,这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不可以着急实现于一朝一夕。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