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缝协秘书长杨晓京:经销商需更新知识结构
竞争秩序混乱历来是制约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健康发展的顽疾之一,其中商贸企业是销售环节的主力军,是连接整机企业与服装企业的桥梁,同时也是维护市场秩序、稳定竞争环境的关键因素。因此,商贸企业的规范和健康发展,对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尤其是市场走势的稳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此,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商贸专业委员会今年启动了2010年度“50强经销商”评选,并于近期进行了表彰。东莞祥兴针车有限公司、福诚(中国)有限公司、常熟仕德伟缝纫机(城)有限公司、义乌东方缝纫设备有限公司、杭州海诚服装设备有限公司等一批实力、信誉颇佳的企业在此次评选中脱颖而出。
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秘书长杨晓京
竞争秩序混乱历来是制约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健康发展的顽疾之一,其中商贸企业是销售环节的主力军,是连接整机企业与服装企业的桥梁,同时也是维护市场秩序、稳定竞争环境的关键因素。因此,商贸企业的规范和健康发展,对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尤其是市场走势的稳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此,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商贸专业委员会今年启动了2010年度“50强经销商”评选,并于近期进行了表彰。东莞祥兴针车有限公司、福诚(中国)有限公司、常熟仕德伟缝纫机(城)有限公司、义乌东方缝纫设备有限公司、杭州海诚服装设备有限公司等一批实力、信誉颇佳的企业在此次评选中脱颖而出。
为进一步了解评选的真实情况,记者专访了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秘书长杨晓京,他也是此次评选的直接组织者。
经销商需更新知识结构
记者:据了解,这次缝制机械行业的“50强经销商评选”是第一次推出,它推出的背景是什么?
杨晓京:咱们这个行业商贸领域的发展很特别,跟轻工业日用消费品不一样,缝制设备属于生产资料,绝大部分销售都要借助于经销商。目前缝制机械的六大集群地浙江、上海、江苏、西安、广东和京津地区,大部分地区是与服装行业相匹配的,但有些地方也存在脱节的情况。比如广东,它是服装产业集群区,但广东严重缺乏缝制生产商,服装企业要购买设备,只能去外省,物流成本很高,这就需要一大批本土经销商把缝制设备带到他们跟前,也正因为如此,广东产生了像梁佛祥这样的行业经销商巨头。由此可见,经销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但实事求是地说,缝制设备商贸领域的整体发展已落后于生产商的发展,无论是理念上、管理上还是人才配套上,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很多经销商还停留在“买了机器卖出去,做做简单服务”的角色定位上,三十年来都没变过。但服装行业变化很大,尤其是大企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它们在选择上游经销商合作时“口味”也变了,要求我们的经销商不只是单一买卖产品的生意人,而是要能为他们提供一套完整解决方案的服务商。比如现在服装产业转移势头正热,大型服装企业会经常在中西部设置厂房,添购新设备是必然需求,那么生产车间里的流水线怎么设计,要选择什么类型的机器,要多少,物流怎样做最省钱等等,这些深度的服务我们经销商能不能做到?像祥兴、仕德伟、福诚这样的经销商是可以做到的,但有很多经销商做不了。
做这样的评选,我们希望通过树立一批优秀典型,在行业发挥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促进行业共同进步。
评选过程一波三折
记者:据说这次评选历时大半年,期间一波三折,您作为具体的主管和操作人,应该感受很多,能给我们说说其中的故事吗?
杨晓京:评选的过程确实是曲折很多,柳暗花明。今年理事会确定了这个评选活动,但由于是第一届,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到了今年七月份,经销商主动报名数量没达到预期,当时有一些业内人士提出到底还搞不搞?如果搞的话,名额是不是要缩减,由五十家缩减到二三十家就成了。面对困难,协会领导态度坚决:50强评选是理事会确定的行业重要工作,对行业商贸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必须搞,而且名额仍然定在50名,因为我国有大大小小缝制机械经销商近两万家左右,名额再少就起不到鼓励和示范作用。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