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鞋企上市:从作茧自缚到破茧成蝶
国美之争尘埃落定,黄光裕家族惜败。那么家族企业好还是不好?学界没有定论。研究表明,家族控股时,创业者掌握管理权是最有利的,但交给家族后代打理企业却是最无效,就不如交给职业经理人。就国美而言,辉煌的黄光裕创业时代已经过去了,将国美交给黄光裕家族经营风险太高,可能会使企业的业绩受损。从这个角度上分析,陈晓留任是意料之中。国美之争折射出了家族企业上市后的博弈,透过表象的纷争,家族鞋企能否看到背后的玄妙?
作茧难免自缚
美国哈佛大学钱德勒教授认为:家族公司只是在经济工业化初期十分流行,随着工业化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组织的进化,家族公司会逐渐消亡。家族企业发展一般都存在去家族化的过程,需要在股权或管理权上做出让步。
从任人唯亲到任人唯贤
多数中小民营鞋企是家族打天下,创业意识离不开一个“亲”字,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交给外人来管理,放心不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理念使职业经理人形同虚设。
今年年初传出有150多家温州鞋企准备关停的消息,有人把家族制度作为了这次倒闭潮的内部主因。吉尔达董事长余进华表示:“家族文化有较强的排他性,‘家族成员’视为利益获得者,‘家族’外成员只有‘同甘’思想,却不会有较强的‘共苦’意识,所以只要风暴来临,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另攀高枝。”家族文化成了鞋企在“风暴”来临时难以跨越的关槛。优秀的鞋企如匹克正在陆续引进一些职业经理人,“随着企业的发展,我现在越来越多地做一些授权。”许志华表示。
从家长管理到现代管理
许多家族企业最后拍板的通常是控股家族。一个方案出来后要在老家族成员间转来倒去,职业经理人只是个看客。据调查,温州市鞋企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离的企业占50%以上。家长式的独断决策容易导致鞋企投资的随意性与非持续性,很难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老板意志放任自流就会制约企业活力,终是自掘坟墓。
红蜻蜓董事长钱金波被称作是最具“现代管理意识”的企业家,他给职业经理人的权限是最宽的,红蜻蜓98%以上的经理人员都是外聘的专业人士。“红蜻蜓上市也是对经理人最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我们必须上市。”不过,“上市只是一个过程,一个手段,归根结底,我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基业长青。”
从专注产品到关心资本
“奥康鞋业每年的增速都在20%~30%,但是压力越来越大,以往想着民间资本充足,一门心思做产品,想过上市,2001年企业就已经完成了股改,不过想得很早,上得很晚。”想了十多年后,上市成为王振滔最迫切的想法。作为竞争对手的百丽2007年在香港上市融资80多亿元,随之大举收购整合,扩张加速度远远超过没有资本支撑的奥康。
温州鞋企的发展从家庭作坊到合伙经营,企业内部产权界限模糊,管理和决策家族化等,离上市要求还很远,在股改、透明交易等方面的调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奥康老总王振滔提醒说“现在不上市,不提升规范,就是等死。”这不是危言耸听,奥康正在积极为上市做准备,有高盛、麦格理等20家左右的投行、证券公司咨询参股、上市事宜。红蜻蜓希望今年底A股上市计发行1亿股。鞋业整合的时代已经到来,企业只有借助上市学会资本运作才能做大做强,才能继续在市场上生存。
破茧方可成蝶
温州一家刚上市的企业老总说:“我发现,中国改革开放30年间不少民营企业成长起来了,大多数的想做强做大的基本上都选择了上市,可见上市比较好。假如我们始终只是一个家族企业,很难说最后能走多远。”具体说来,鞋企上市有三大驱动因素:
其一,积聚发展资金,改善资本结构。不少鞋企通过上市演绎着暴富传奇:安踏2007年香港融资超过35亿港元,后来特步、361°分别融资22.3亿、20亿港元,加之在新加坡集资的鸿星尔克等企业,2009年年底泉州鞋企融资总额超百亿。“匹克体育”上市发行4.2亿股,每股3.7港元,董事长许景南持有超过61%的股权,家族资产逾50亿港元。家族家迅速积累财富之外,企业获得了持续发展的资金。近几年鞋业竞争日趋激烈,终端渠道的扩张、品牌宣传的广告投入、新品研发设计,没有巨额奖资金支持将难以为继。
361°公布的财务报告显示,上市之前的2006—2008财政年度,公司融资途径主要是银行贷款和股东借款,其中银行贷款增加1.4亿元,向股东借款1.47亿元,资产负债率保持在70%左右。上市之后361°资产负债率降到38%,资金结构得到极大改善。随着企业规模扩张,运营资金本逐年递增,资金需求日益。虽然361°2009财政年度营业收入比2006财政年度增长了12倍,净利润比2006财政年度增长了56倍,但仅靠内部盈余的积累已经无法满足扩张的需要,上市是突破其资金瓶颈,实现跳跃式发展的一条捷径。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