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鞋类制造企业“产业空心化”选择
“产业空心化”的争论还在进行,温州的企业家们却以自己的行动为这场争论进行了注解——不管是停业、坚守,还是转型,企业的选择都有自己的理由。
低利润导致企业萧条
“最近很清闲,欢迎你们来采访。”这是杨清(化名)对新金融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杨清,1991年进入眼镜制造行业,在事业即将进入第二十个年头时,他将自己的工厂转租给了曾经为其打工的总经理,眼下,炒房成为了杨清的主业。
在温州新桥镇的工业区,杨清的工厂曾经令同行瞩目。而现在,厂房还在,生产线依旧,主人却已经更换。“现在还不想让别人知道我不做眼镜了,这么多年了,让人笑话。”
和温州其他行业一样,促使杨清离开眼镜行业的原因并不复杂。
“现在人工和原料成本都增加了30%以上,做眼镜利润太低,除了冒着汇率变化的风险,有时候还有这样那样的反倾销调查,做得提心吊胆的,谁愿意做?”
对于温州传统产业的逐渐萎缩,杨清认为,做实业不是没有利润,而是利润太低。“搞实业太辛苦,2000多万元的产值,利润还不到100万元。”
在温州,眼镜生产厂家从最高峰时的1000多家,到现在剩下不到一半。杨清告诉新金融记者,“温州眼镜现在不行了,这是眼镜行业的大趋势。”世界眼镜生产的基地,最初从韩国转移到中国台湾地区,然后再到温州,现在温州的企业逐渐向福建台州转移。
闲下来的杨清经常会回忆当年的好日子,最多的时候400多人为杨清工作,生产的眼镜90%销往海外。“1995年到2000年的时候最好,生产都是三班倒,利润至少30%。”而现在,辉煌早已成为浮云,“现在厂子里还有不到40人吧。”
杨清的无奈折射出的是当地整个眼镜行业的真实现状。一方面,传统产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另一方面, 转型升级的未知风险让人望而却步,手里的资金只能向那些短平快的项目进军。
对和杨清一样的温州商人来说,产业空心化的核心问题是利润低,“十几年前就赚几十万,现在还赚几十万,还不如炒两套房子来钱快。”
用工短缺才是大问题
与杨清的观点不同,温州吉尔达鞋业的董事长余进华一直认为,企业数量的减少不是空心化的表现,而是产业集中升级的必然趋势。
“现在温州城市化进程加快,必然要提升产业,对传统行业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在温州,作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的制鞋业,企业数量减少的趋势同样明显。不过,余进华认为不能就此简单判断温州制鞋业出现了空心化,“毕竟我们的销售额还在逐年增加,去年达到600亿”。同样,减少的企业也并不是完全消失,“很多搬到了外地,毕竟这还是温州人办的厂。”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