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业:掌握渠道建设 加速市场变革
自有资金不足,服装企业就没有办法掌握建设渠道吗?在“2010中国纺织服装流通模式创新论坛”上,行业领导和渠道商代表探讨了市场的无限可能性
对话嘉宾:
夏令敏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流通分会会长
田 浩 上海世界贸易商城总经理
王 钢 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专业市场及展会发展部总监
程银刚 东莞市中大联盟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
廖维兵 可可小鬼当家服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主持人:王世军 南方电视台经济频道主持人
创新渠道模式
主持人:在渠道再造和渠道变革过程中,企业经常会碰到一个问题,他们以生产见长,在建门店做流通时往往很困难,如何使得他们面对困难时不那么难拿捏,流通模式多样化是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有没有很多企业帮助使得渠道变得更加顺畅?这个问题想听夏会长的意见。
夏令敏:渠道创新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始终不变的主题,不管是内销市场还是外销市场,一个企业的渠道建设总是能够左右它成长。
一个品牌在渠道建设过程当中,既需要政府这只闲不住的手,也需要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渠道环节上,政府是最有力的,我们协会也一直关注专业市场。这几年巨大的变化主要来源还是政府的推动,企业积极参与,投资不断增加,改造不断加快。
但是,企业在建设渠道时,应走哪条路最合适?其实每家企业的路子都不一样,但是有一条是一样的,都不要因循守旧。就目前的渠道模式而言,现在我们有若干个渠道,到底哪个渠道适合自己这样的品牌和企业,还是要靠市场来选择。
我们一直在倡导模式要创新,渠道要创新,也希望能够更多地集合行业当中的智慧,包括专家的智慧,和业界已经有过的种种经验。从企业层面,我们也需要具备渠道所应该具备的素质,从而内化成竞争力。
比如现在我们要去做电子商务,但是电子商务是不是适合于这个品牌,或者哪一种方式适合去做,这需要我们有所选择。
阿里巴巴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很多电子商务运营公司也有很多很好的模式,都可以为我们所用,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这种模式,让这种技术进步,能够为企业渠道建设所用。因此,渠道创新是一个永远的话题,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品牌都不能有任何的放松。
由出口商到进口商
主持人:田浩先生,你的经历是海归,2008年之前,你为国内企业提供出口渠道,但2008年后,你开始把海外企业引回到国内,你返回来又做进口了吗?
田浩:2008年之前我们是以出口为主,是为服装出口企业提供一个平台和渠道。主要工作就是邀请海外买家到中国来采购,包括已经进入中国的大零售商,像沃尔玛、家乐福,直接把全球采购放在这里,每年的采购金额有260亿美金。
2008年以后这种情况就开始出现扭转,大批出口企业开始退租,因为大家也在转型,生产成本急剧上升,人民币升值,使得很多出口企业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出路,我们作为一个渠道提供商,也要跟着市场潮流来服务。我们也开始考虑转型,由单向出口变成进出口双向,出口仍然有,但重点逐步在于把国外服装品牌引入中国。
国外的品牌大举入侵中国,中国企业生存的空间会更少吗?我在做贸易商城之前把百安居引入中国,当时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很多人认为引狼入室。我不这样看,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和国际上的差距比较大,如何迅速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引进外资是一个捷径。
中国人是非常聪明、勤劳的,所以国外的服装品牌进入中国,可能开始是他们的天下,但是最后还是国内品牌占主导,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
主持人:您说引进国外服装品牌不会对本土服装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但会直接反映在市场上的份额,在过去您帮助企业走出去,今天又把对手引进来,在流通模式上您究竟帮助我们什么了?
田浩:我们走出去实际上是做OEM,我们自己没有品牌,赚的是血汗钱,我记得有一篇文章分析过沃尔玛一打衬衣在市场上卖多少钱,中国企业卖多少钱,数字非常悬殊,大量的钱还是被外国人赚走了。
外国品牌进来之后,可能会暂时占据一部分市场份额,但是从中、长期来看,依然是利大于弊,因为缩小了中国企业跟外国的差距。
中国服装企业缺的是品牌,缺的是设计,引进国外品牌和设计以后,实际上大大缩短了差距,因为中国人最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同胞想要什么,你的市场需求是什么,包括零售企业。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