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2010记忆之二:无休止的“用工荒”

        2010年春节刚过,新一轮的企业用工荒再度出现。企业扎堆抢人,工厂加薪吸引民工,甚至连老板都开着豪华车来招工……这也是近来,珠三角等制造业加工地区的另一番景象。

        今年30岁的刘德明在广东中山一家制衣厂已经工作了6年,来到广东打工也已经12年了。12年间,他的工资从最初的800元涨到现在2000多元。但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在10个小时以上。“户口、住房以及孩子上学的问题都解决不了,一个人在这儿,长期不能和家人在一起,还是很艰难的。”他说。

        一位深圳企业家在试遍“抢人”招数后,感叹连连,最让他不解的是,以往提高工资或者多开点加班费就可以临时拉到不少人,如今基本无效。而用工荒的加剧,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正源自于企业主这种“不解”背后的另一变局——劳动力结构的演变。

        从表面上看,经济回暖、订单回升是此次招工难的导火索,但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廉价劳动力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中国人口红利的减退已成为一种必然。然而,恰恰也是用工荒的困扰,让更多的服装企业开始关心高效节能设备的应用。在2010年中,机电一体化高新设备缝制设备销量的大增,也为本土缝制设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机会。

        就媒体对于民工荒的大密度报道,宜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金芳有着更加理性的认识:“简单依靠提高工人工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用工荒的问题,相反会令人们把薪水高低看作择业的第一标准。工人工资提高了,并不等于产业水平、技术的提升。并且靠增加薪水来挖人,会造成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并削弱企业对于研发、科技的有效投入,降低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招聘管理工作,大学生报名的颇多,一天就可以招满;但是招聘优秀的技术工人,一周也很难招满。”一位服装业的PR颇为无奈地表示。如何扭转大学生不愿上一线从事技术工作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产业的发展。“中国从服装大国到服装强国,离不开科技与品牌这两个因素。科技要创新,就需要科研人员从一线做起,了解生产的全部流程并从中发现问题。这样才能改进提升,把看似普通的产品做到极致。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强,需要与实践相结合,需要脚踏实地认知自己所处的这个行业。”马金芳如是说。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