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服装城的25年传奇
25年前这里是占地仅几亩的马路市场,低档商品充斥其中,经营环境更是无从谈起。25年后,这里林立的玻璃钢简易大棚变成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商厦,经营业态也由传统的有形市场发展为有形与无形的无缝结合,连续三届位列“中国十大服装专业市场”榜首,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服装市场”。
在2010年12月29日,中国常熟服装城25周年的庆典举行前,会场上不断播放的介绍短片让场内的每一个参与者心潮澎湃。
体制之变 突破发展瓶颈
“常熟市场的发展得益于体制之变,在这里政府主导与市场需求之间变得和谐共生,让人艳羡。”沈阳五爱服装城的负责人向记者感慨道。
然而巨人市场的崛起,也曾经面临着种种挑战。常熟服装城前身是常熟招商城,在1985年市场形成之初,经营者在简易玻璃钢棚下1米来长的水泥板上经营。就是这样一个简易市场,实现了滚雪球般发展,到1994年时,它在国内服装市场中已占有了一席之地。20世纪末,服装城的业态仍旧是简单聚合的大棚市场,环视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设施好、档次高的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崛起,服装城的发展面临的压力是空前的。
为突破管理体制瓶颈制约,常熟市委、市政府采取调整管理体制、整合集体资源、实施就地改造的重大决策,使服装城寻求到了发展的最佳路径。他们放开手脚,大刀阔斧进行改造、建设,以打破体制制约为切入点,实施管理体制和产权结构的调整,组建服装城集团公司,将原来的市场资产进行整合,促使经营机制转变。
政策有了,市场本身的硬件升级也变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在 2003年,常熟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三年再造一个新商城”的目标,由此拉开了常熟服装城二次创业的序幕。
是异地重建,还是原地改建?服装城领导班子在调研时发现,倘若异地重建需占用耕地数千亩,原地改建则可充分利用原有的3.7平方公里土地,能扩容数倍而不占用一亩耕地。于是,服装城通过整合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改造,聘请中国规划设计院作整体规划,8年来,共投入80多亿元改造市场和配套设施,新增180多万平方米建筑,没有征用一亩农田。
当提及商城地区的市场建设情况时,服装城管委会主任潘云来如数家珍:2003年第一个项目“国际服装城”、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小商品市场”、华东地区最大的鞋类商贸式市场“八达新丰鞋城”、常熟历史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商城“时装中心”和“男装中心”、“皮革城”以及行政办公大楼、华盛立体配载中心停车场等。一大批新建市场和配套设施被建成投用,服装城迅速成为硬件设施最高档、服务功能最齐全的全国最大的服装服饰批发市场。
市场细化 让集体资产增值
服装城的发展成果不仅体现在拔地而起的商厦市场、显著改善的市场环境、连年高速增长的经济指标上,更体现在新建市场产权拍卖和商铺使用权拍卖的价值以及“常熟服装城”这个无形资产的品牌价值上。 如何使集体资产既规范运作又保值增值?常熟服装城动了一番心思:他们不断优化方案,确定整体市场化运作的方案,定一个成一个,这样既实现了市场资产产出的最大化,又为商场的后续错位,繁荣发展增加了后劲。
在对“男人世界”资产运作过程中,服装城注重时间顺序,在三四楼资产高价成交的情况下,顺利实现了底楼185个门店的零流拍和高增长。据统计,8年来,服装城百余次的公开运作,每一次都规范有序,每一次都在底价基础上有很大幅度增长。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