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虎门:有形之手的杰作

      虎门能有今天,能以服装名镇立足,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这是政府的杰作。

      为何后来只有虎门成就了服装大业?这是虎门将服装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的结果。虎门人认为,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不可能将服装作为其支柱产业来发展,而虎门这一小镇却可以倾全镇之力来发展服装业。

      就让我们一一梳理虎门镇政府在小镇服装发展史的各个转折点上每每伸出的“有形之手”。

      从最一开始,“洋货街”出现,镇政府就已经注意到了,并认为这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于是决定把这些散乱的地摊统一集中在一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百佳商场一带和虎门医院附近。

      虎门镇政府又看到服装市场越来越红火,而当时正值国内服装销售市场比较兴旺,而且香港地区以及国外的服装企业由于面临产业升级的压力,不得不在中国内地寻找服装加工的出路。尤其是香港成衣制造业逐步向内地转移,虎门毗邻香港,镇政府抓住了利用区位优势率先完成承接香港服装成衣转移的机会。

      1993年,政府出资建造了大型专业服装市场“富民商业大厦”。对于当时还不算富裕的小镇,政府敢于花费大笔资金建造一个“庞然大物”,是需要勇气的,更需要有高于平常的眼界。

      随着“富民”的成功运转,虎门服装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1995年,虎门镇委、镇政府正式提出了“服装兴镇”的发展战略,并把服装产业作为虎门镇的支柱产业。

      在虎门服装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曾经有一段“商标用秤称”的荒唐岁月。最开始的时候,虎门的服装生意人什么都是照搬香港人的做法,对于“商标”这个当时还很时髦的东西,甚至不清楚它是用来干什么的?“不过,香港人把这个东西挂在衣服上,我们就跟着学,错不了。”到最后,商标竟然变成了像扣子、拉链一样的货品,可以论斤购买,什么牌子的商标都能买到。要问虎门人,商标拿来干什么啊,他准会回答说:没牌子不大好看吧!

      后来,在钟淦泉开始担任虎门的镇委副书记、镇长时,他动员政府人员做企业的工作,引导大家意识到“商标不是称来的,而是注册来的”。

      随后,政府开始有意推品牌,为了实现品牌理想,政府决定为企业进行观念上的“扫盲”。最大的一次行动就是政府出资让企业参加北京的CHIC、大连的服装节等全国性展会。如此“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企业才受到了一些“品牌熏陶”。那段时间是虎门企业对品牌认知从无到有、发生质的改变的关键时刻。

      大家都说虎门是“雁阵经济”。“雁阵经济”的第一排是政府,第二排是服装市场,最后一排才是服装品牌。

      在推品牌的道路上,政府还不惜重金。虎门政府先后做出了“百万重金名牌”的决定,对取得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100万元的奖励;对取得广东省名牌产品及广东省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相当量奖金的奖励。

      终于,政府的举措见到了成效。当以纯为虎门抱回第一块全国名牌时,虎门镇政府的领导甚至亲自到机场迎接载誉归来的以纯人。

      虎门服装服饰行业协会成立于1996年,因为当时虎门的服装企业很多,但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和机构,所以镇政府决定成立一个协会,把企业集中起来,并利用协会帮助企业、服务企业。当时虎门服装协会的成立算是比较早的,如果论镇一级的服装协会,虎门在全国是第一家。

      协会的成立,又进一步带动了“服交会”的发展。从成立的第一届起,就开始筹“办服交会”,甚至都可以说,协会是为“服交会”而生的。

      每一届的服交会,都是虎门全镇的大事,政府倾注了全部的人力、物力、财力在里面。
      ……

      现在,虎门镇政府又开始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人才配套、城市软环境提升、产业氛围营造等等一系列的发展规划正在启动和实施中。

      对于目标和理想,他们说希望虎门能出现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大品牌,未来,是虎门在舞台上表演,别人在台下看,要让虎门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吸引到别人的关注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