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我国纺织行业信息化情况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信息化与现代化关系的新论断,是理论创新,其意义非常深远。
我国是纺织大国,纺织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实现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转变,需要全面提升我国纺织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信息技术这一手段,将信息化与纺织产业进行融合。根据纺织行业的特点和发展需要,我们认为未来三年在纺织行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主要工作应该在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行业电子商务建设等三个方面重点加以推进。
纺织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国信办[2000]23号文将纺织行业列为国家信息化试点行业,对纺织行业信息化推进是一个极大的支持。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为了积极推进行业信息化试点工作,将该项工作作为协会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步骤来加以保障和落实;在协会制订的《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和《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都将信息化应用作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协会先后组织实施了“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的升级改造、“e百工程(即纺织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中国纺织行业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产业创新平台信息化建设”、“纺织行业知识库系统”、“纺织产业预警平台建设”等一系列重点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极大地促进了行业信息化应用推广,取得了非常显着的效果。
一、行业现状
(一)现状
1.加入世贸组织后平稳快速增长
2007年中国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年营业额500万元以上)已有4.52万户,工业总产值达31023亿元,同比增长23.41%,2001年到2007年年均增速高达22.8%。如果包括大量规模以下的企业,2007年行业总产值在44000亿左右。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纱产量2068万吨,同比增长18.66%,布产量675亿米,同比增长12.82%。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达3530万吨左右,比2006年提高了15%。全年出口1756亿美元,同比增长19.11%。中国纺织工业的主要消费市场在国内,规模以上企业内销产值占自身销售产值的四分之三。中国纺织工业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绝大多数企业是民营和外商投资企业,2007年规模以上国有及集体企业数占7%,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占22%,私人控股企业占71%。
进入2008年,也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五”规划的关键一年,这一年也是改革开放30周年。尽管国际市场有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是总的来说,2008年的中国纺织产业仍将是一个比较快速和平稳发展的一年。也将是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提高创新能力的一年。2008年1~8月,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22362亿元,同比增长15.63%,主营业务收入21338亿元,同比增长15.46%,内销比例达77%。
2.产业优势突出
大力发展纺织工业符合中国国情。中国目前的国情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失业率高,就业压力大;自然资源少,能源短缺;“三农”问题严重;高科技领域落后,需要大量进口先进技术和装备支撑现代化发展,即需要充足的外汇储备。而中国纺织工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2006年规模以上纺织工业每亿元固定资产吸纳就业人数1473人,是全国工业的2.51倍。发展纺织服装业符合劳动力过剩这一国情。低耗能、少污染的产业。2001年每亿元工业增加值消耗的能源(折合标准煤),纺织业为1.93,服装业为0.48,分别是全国工业平均数的59%和14.7%。在漫长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中,除印染环节外(目前新技术已逐步克服印染带来的污染),基本对环境无破坏,属于“绿色产业”。上海、深圳等现代化城市把服装制造列为“都市产业”也说明了这一点。是与农业密切相关的行业。纺织工业年消耗国产天然纤维原料800多万吨,维系着1亿农民的生计。此外,纺织工业直接就业人数近2000万,其中70%来自农村,每年获得1000亿元以上的工资收益。是出口净创汇的主力。2007年纺织服装出口净创汇1569亿美元,占全国净创汇60%。产业集群优势。近年来,我国纺织品和服装主产区的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上海等地,围绕着专业市场或出口基地形成了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这些集群地区的纺织服装业规模占全国纺织经济总量近四分之一。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使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外部规模经济和整体配套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环境日益优化,企业间的学习和信息传导机制逐步完善,从而促进了行业的区域性资产整合,带动了集群内外的合作竞争,并成为吸引大跨国公司投资的主要因素。同时,纺织工业的内生性增长强劲,中国企业消化和传递成本的能力也在日益增强。
3.国际竞争遥遥领先
纺织行业亦是中国国际比较优势最为突出的行业。首先,中国具有充足的原料资源。中国的天然纤维产量占世界纤维总产量的比例近年来一直维持在25%左右。化学纤维占世界的比例则从2000年的20%迅速提高至2007年的49.6%。其他纤维如苎麻、蚕丝、羊绒产量占世界80%强。其次,中国纺织工业具有强大的上下游配套生产能力。从上游的纱、布,到下游的服装及各类制成品,中国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与竞争伙伴印度和墨西哥相比,前者的纱布加工能力很强,而服装的生产能力很弱;后者正相反,服装制造能力强但面料基本靠进口。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质优价廉”的劳动力资源极大成就了纺织工业的国际比较优势。
4.国内外市场拉动作用显着
国内外纺织品市场的拉动,为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国纺织品80%左右在国内消费,国内巨大的市场是中国纺织业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13亿人口的消费水平将日益提高。衣着类、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的消费将持续增长。特别是城乡居民生活的改善,工交、医疗、卫生、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家纺行业、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将保持快速发展。
(二)地位
1.纺织工业是一个肩负历史重任的民生产业
在新世纪的重要历史阶段,中国纺织工业继续承担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任务。无论是解决小康社会人民对衣着的需求,还是满足从物质到文化的更高需求,适应全球化,参与国际竞争,解决区域经济平衡、城乡发展平衡,还是解决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协调,纺织工业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中国纺织工业直接关系到大约2000万产业工人的就业,也间接影响到1亿农民的生计。纺织工业使大批农村率先实现了城镇化。因此可以说,纺织工业在中国举足轻重,是关系一大部分人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的产业。
2.纺织工业是促进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
现代纺织除了衣着、装饰等传统应用外,还广泛应用于其他相关的产业领域。据统计,纺织产业每增加1个单位的投入,对国民经济影响力系数是1.25,高出各行业平均值25%,能有效地拉动农业、交通、建筑、卫生、石化、机械、物流、商贸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应该引起全球关注与重视。
3.中国是世界纺织品生产、消费和出口的第一大国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中国从缺衣少穿转变为一个纺织生产大国、出口大国和纺织及相关产品的进口大国。2007年,纺织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为8126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的7%,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14%,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占全球纤维加工量的40%多,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如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正式加入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成为中国纺织业在ITMF的唯一国家代表。
4.永恒产业,而非夕阳行业
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工业化初期均将纺织行业作为先导型产业,在提供就业、出口创汇、提供资金等方面极大地带动了经济增长,当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工业步入了衰退。不过对中国而言好日子至少会过到2025年。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性不平衡和人口基数,纺织行业发挥作用的时间还会更长;同时纺织服装行业的中高端则基本可以划到创新行业,其生命之树长青。从长远发展看,纺织服装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之一,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纺织服装业只能以不断的增长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纺织行业并非夕阳产业而是永恒的产业。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