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中国运动鞋品牌“跑步圈地”时代终结


        中国的地市级城市乃至一些发达的县和县级市的街头经常出现相似的一幕,在商业街上,李宁或安踏,或是其他运动品牌的专卖店占据着人流量最多的地段,不到100米的距离可能有两家甚至更多相同品牌的运动用品专卖店。

        过去10年,正是倚仗大量开店的策略,国内运动品牌在国内二三线及以下城市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越做越大,颇有“农村包围城市”的气势,李宁的收入规模更是在2009年超越跨国运动用品巨头阿迪达斯,坐上中国运动用品市场老二的位子,与老大耐克的实力相比也难分伯仲;不过盛况之后,国内运动用品企业在中小城市的“黄金时代”也逐渐走向终点。

      一位服装行业的资深人士认为,此前中国的运动用品品牌屈指可数,现在的运动品牌数不胜数,上市的企业比比皆是,已经走进一个开始整合的时代。

      运动用品市场观察人士马岗认为,过去五年是中国体育用品业最好的五年,短短几年里,李宁和安踏的业绩增长强劲,而它们背后的跟随者,中国动向、特步、361度、匹克等,业绩亦相当夺目,2009年,李宁、安踏、中国动向、特步、361度、匹克等企业的业绩加起来就接近300亿的销售额,约有600多亿的零售规模,约是五年前整个国内体育用品消费规模的数倍,短短的五年,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呈现爆发性增长的特征。

      二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数的增加是上述国内运动品牌业绩增长的“王牌”之一。2004年,李宁公司在香港上市,当年的营业额为18.8亿元人民币,店铺数量2887家;2009年,李宁公司的收入达到83.9亿元人民币,李宁品牌的店铺数量猛增至7249家。安踏2007年在香港上市,当年营业额31.8亿元人民币,门店数量4716家;2009年,安踏营业额增至58.7亿元人民币,门店数量增至6591家。

     

[1] [2] 
  • 相关阅读
    1. 印度新冠确诊超600万,大量纺织订单转到中国
      阮积祥出席2020中国绿公司年会并演讲
      品牌们终于对「数字化」出重拳了?
      中国1.7亿人就业的纺织服装产业,为何大而不强?
      内循环时代,670万中国工厂的三种活法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