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缝制机械行业“评优荐强”
“你方唱罢我登场”。缝机行业“商贸50强”评选刚刚落幕,“工业企业20强” 评选迅即启动。不过,从十一月初召开的协会八届六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部份企业所表达的各种意见看,业内对此活动还有待于进一步谋取共识。梳理各种观点,还原活动初衷,我们有必要围绕“要不要搞”,“怎么搞”和“为什么搞”等,对“评优荐强”活动之必要性和可行性再做一番讨论。
不容置疑的形式
作为一个推理性的假设:一份“缝制机械行业20强”的名单公布于众后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有份量、有影响的排行榜,因为活动尚未正式推开,业内企业即给予高度关注并衍生出如此这般想法的本身就表明:大家都非常看重这“20强”的评选结果,其缘由并不难理解。
首先,这是一面镜子。对业外,包括下游产业乃至整个社会,它可以高清晰地映射出缝制机械行业各企业的竞技状态,孰优 孰强,一目了然。
其次,这也是一把尺子。对业内,它提供了彼此进行横向比较的参照依据,成为企业综合实力对比的重要坐标系,可将其视为企业竞争力比试的延伸和形象展示舞台的扩展。
再次,这又是一杆称。对企业自身而言,可以比较直观而精
准地进行自我定位,有利于避免各种主观和非主观因素干扰所造成的误判,便于在此消彼长中更加客观地认识自我。
鉴于上述原因,协会决定开展行业“工业企业20强”活动的指导思想便已十分清晰:借助评优荐强的形式,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行业竞争氛围。与此同时,此项活动的动态性特征还将证明:强者未必恒强,在强弱相互转换中,必将展现一台精彩纷呈的擂台赛,并以此加快全行业强变的进程。
不无道理的担忧
行业“工业企业20强”评选活动能否顺利展开并取得预期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活动本身正面而积极的动机,而且还需要有各种内外条件的配合。部份企业对此项活动持某种保留的态度,其原因即在于对这种条件是否具备仍心存疑虑,或者说他们担忧的是那些非正常因素对评选结果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历史上看,行业那些凡是沾上“评”或“比”的活动,有时或多或少确实留有某些不尽如人意的痕迹。无论是行测行评,产品评优,还是企业升级等等,都曾出现过“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现象,也不乏各种抱怨和指责。究其原因,这些现象大多终于结果,始于过程,也就是发生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归纳起来讲,引发人们担忧的原因大致发生以下三个环节。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