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调查:纺织重镇绍兴饱受“用工慌”和“升值慌”的双重煎熬
作为亚洲最大的纺织面料生产和交易中心,浙江省绍兴市每年需要100万名来自外地的农民工。但是,今年绍兴向偏远贫穷的内地劳动力输出大省招工时,却第一次遭到了官方的拒绝。
“这是历史性头一遭。”绍兴市就业管理局副局长张浩说,“以前都是他们求着我们去招人,现在却不欢迎我们了。”
张浩说,就业管理局每年都会要求企业上报用工需求,然后统一向四川、重庆这些地方的就业管理部门提供招工信息,由对方组织工人。多年来,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都把对接劳工作作为政府为企业和老百姓的一项服务。
令绍兴市就业管理局更为不安的是,四川等地就业管理部门还派人来长三角地区看望本省农民工。“名为看望,其实是来动员,目的是劝说外来务工人员能回去就业,因为当地也开始缺人。”张浩说。
沿海制造业基地和西部地区开始争夺劳动力。“当然愿不愿意回去还是看打工者,说到底其实就是工资待遇的博弈。”张浩说。
2010年,绍兴市劳动保障部门做过一次抽样调查,75%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期望每月收入在1800元以上,包吃包住、每周至少休息一天、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绍兴大部分企业还不能达到这种要求。”张浩说。
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义乌,企业主也开始担心春节过后,有多少员工会回来。义务市就业管理局长黄允龙认为,关键在于企业提供的工资待遇和工人心中的理想水平差距太大,导致工人频繁换工作或回家乡另谋出路。
“一个月少拿个四五百块钱,我宁愿回老家,因为除去各种花销,最后剩下来的都差不多。”在铁路杭州站,江西人刘向东明确表示明年不会再出来打工,“除非能赚到三四万一年,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浙江诸暨是世界上最大的袜子生产基地,其生产的袜子占了全球的五分之四。诸暨鑫润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骆放说,他理解工人们的想法,但是纺织企业的利润已经在盈亏边缘,涨工资的空间几乎没有。
“2010年外贸形势很好,订单比上年多了30%,却没赚到钱,棉纱价格涨一倍、人民币升值3%,哪有利润给员工涨工资?”骆放说,“棉价现在稳定些了,但人民币却还在升值,我们都在观望,不敢放手接单。”
1月14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896,在前一交易日的基础上大幅走高101个基点,续写汇改以来新高。整个2010年,人民币已经大幅升值3%,2011年开年不到半月,人民币又经历了连续升值。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