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增长高达125%——缝机业:订单火爆背后隐忧
“据对缝制行业内98家骨干整机生产企业的统计,2010年1—10月与2009年同期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53%,销售产值增长59%,工业增加值增长70%,产量增长40%,利税增长115%,利润增长更是高达125%。”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秘书长杨晓京列出了这样一组数字,这正好也与从年初开始的缝机行业订单井喷现象形成了呼应。
从2010年初开始的行业复苏,到现在似乎并没有中途歇气的迹象,但对由于赶订单而可能导致的质量缺陷、整零关系的角力,以及火爆局面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担忧始终存在。
老板们并不开心
“虽然现在的情况和前两年比起来不知道好了多少,我们今年的产量差不多也比去年增加了80%。但日子还是很不好过,首先产能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要保证质量,就无法做到来单就接,到现在我已经差不多因此拒绝掉了40%的订单。其次,由于订单增多和供货紧张,我们的成本也随之有所上浮,如工人加班加点赶货,我们要支付加班工资;货没有那么多就要小批量供货,分批运输也使运输成本上去了一大截。然后,在是否继续投入扩大企业规模上,我也在犹豫和观望,毕竟整条产业链都有待理顺,行内有一句话:不投入就是等死,投入了就等于找死,因为资金都转化为了固定资产。”重庆零一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启鸿这样描述自己这一年来面临的困境与困惑,他告诉记者,零部件企业与整机企业之间的关系,2010年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有了新的变化,整机企业的诚信度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以往的零首付、拖欠款项等现象基本没有了。但他们真的不知道这是不是整机企业为了争取配件供货的暂时性改善,一旦以后供求关系再发生变化,整零关系会不会又回到从前那种恶性循环。
整机企业似乎更关注在这一轮“赶订单”中产品的质量是否受到了影响,在去年6、7月份的时候就有一些整机企业老板对质量问题提出过质疑,因为好多海外订单,货船要在海上“漂”上三四个月,信息反馈相对滞后。据了解,截至2010年底已有一些外贸订单出现了退货现象,但这种现象又是不是行业内的主流呢?浙江宝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品牌部负责人陈红梅告诉记者:“这主要出现在一些小企业,一些不负责的企业而为之。他们为了满足目前的订单而故意放松了零件检验,甚至零件不检验,直接用到整机上。这种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暂时的销售业绩其实也就透支了将来客户对这个品牌的信赖,他们也不会再次购买。我们企业虽然今年同样供不应求,但是还是基于企业产量的逐步提升。”
那代理商的状况又是如何呢?“可以说,这一年,我们朝供应商拿货都很紧张,有的时候我们下的订单是要500个机头,最后可能只能拿到100个,都是要分批供货的。以前行业内产品价格与价值一直不相符,价格总是涨不起来,不过这一年我们看到了价格的上涨,如离合电机,在供货紧张时基本从每机200元涨至300元。从上下游来看,基本是零部件企业供货给整机企业的环节上涨20%,整机企业供货给我们这块上涨5%—10%。”北京凌宇信诚缝制设备公司总经理杨义安如是说。
找准问题对症下药
对于杨义安提到的价格上涨,他自己也很难判断是出于供求关系的影响,还是价格机制的实质改善。价格问题已是缝机行业的老生常谈了,如何才能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价话语权?为什么在今年销售火爆的背景下行业产品的价格还没有实现上升?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市场发展论坛”上,浙江宝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阮小明在发言中说:“现在行业很困惑,有的产品没有利润做了也是白做……行业在提倡树立品牌,如果大家都把服务定位在高的层次,就会带动价格找到一个合理的定位。”同时标准股份副总经理朱寅就此也谈道:“只有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企业的议价能力才能随之提高。”
问题又被引回到产品质量,杨晓京在采访中也坦言,为了赶订单,确实出现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只要有人要就生产。“如果客户发现产品质量不过关,他们会直接停止与该品牌的合作关系。行业的井喷期同时也是重新洗牌期,毕竟这个行业以后可能就是那些对用户负责的企业才能存活下来。”陈红梅也谈到质量问题对一个企业长远的美誉度很重要。杨晓京秘书长谈到质量问题时说道:“协会提出的‘产品质量提升赶超工程’已经进入了深入推进阶段,2011年将在一些试点展开相关工作,使项目得到落实。在形势好的时候,尤其不能忽视质量问题,一个品牌要想赢得市场关键还是要靠产品的多样性与优质性,过两年市场一旦恢复平稳增长,质量优势将给企业带来很强的后劲。”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