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业练内功走“升级”路求发展
服装生产制造行业是河北省保定市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出口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重要产业之一。保定市现有出口服装企业128家,法检出口服装备案企业72家,均为自营出口企业,西服、衬衣、休闲服、棉服、童装、针织服装6大系列、500多个品种的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0年9月,保定检验检疫局与容城县政府签订了共同创建容城县出口服装质量安全示范区合作备忘录,示范区创建4个月以来,容城县人民政府的主导、协调作用和出口企业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出口服装“质”、“量”均稳步增长。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知名品牌也将目光转向了保定服装——保定铜牛奥森服装有限公司成为美国户外服装品牌“COLUMBIA”(哥伦比亚)夹克衫类服装的特约加工厂,河北静宇制衣有限公司成为“PIERRECARDIN”(皮尔卡丹)在南非销售的西装类产品代理加工厂。
位于京津冀大经济圈内的容城,发展机会多、空间大。在国际金融危机“寒意”日渐消融的大环境下,只要检政企戮力同心,扎实推进“创名牌、建名企、出名品、塑名城”战略,保定服装出口必将大有作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保定地区法检服装出口一直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07年共出口6434.6万件、货值1.78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此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和2009年出口量每年同比降幅均为25%左右;2010年出口3340.3万件、货值1.12亿美元,货值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7.2%。但如果去除2009年新调入法检目录的针织服装出口量(约占出口服装总量的10%),近两年的出口量仅为2007年的一半。
近三年服装出口量的减少,固然有国际金融危机“寒流”侵袭的因素,但制约保定服装出口的一些内外部不利因素也日益凸显。
“内外”夹击急需破困局觅良机
保定服装出口以容城县为主,自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至今,容城县服装制造业已形成产业聚集优势,全县共有服装企业830家,规模以上企业159家,年生产能力达3亿件(套),服装制造业成为容城县主导产业,容城也被誉为“中国北方服装名城”。然而,在这个庞大的产业集群中,深藏着制约容城服装发展的三大“内忧”:企业规模、产能“两级化”,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两极化”,服装整体质量档次较低。
服装行业进入门槛低,长期以来,大多数企业一直靠拼成本、压价格来获取微利。但近期一些不可抗的外部因素,为企业根深蒂固的“以量取胜”观念敲响了警钟。
一是原材料价格暴涨。
近年来,国内外的纺织原料持续温和增长,企业经营压力日益加大,尤其是2010年下半年,各种原材料价格大幅飙升。
二是劳动用工成本逐年增加。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