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10缝机行业年度八大“关键词”
2010年,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风起云涌,于金融危机后缓慢复苏的步伐受变幻莫测的格局影响,依然不确定性十足。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引发的人心惶惶,到美国量化宽松带来的“印钞”担忧,再到没有硝烟的国际“货币战争”。无不影响着全球市场的跌宕起伏。
受此国内外大环境影响下,以复苏为特征的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经验与收获颇丰地来到年终岁尾。纵观2010国内缝机行业,一年走来成绩斐然,铿锵有力,但 “缺”风乍现、“涨”声响起也着实让一路风雨的行业百感交集。本期专题梳理2010缝机行业的年度“关键词”,或许能让年度行业发展的图景更加清晰,使2011之路走的更加稳健、扎实。
表现抢眼的复苏
借助着原有刺激性政策的惯性以及新的政策的追加力量,世界经济终于在2010年从金融危机的泥潭中挣脱出来而进入缓慢复苏的轨道。
伴随世界经济的利好,肇始于去冬今春的整体复苏,行业一扫低迷阴霾之态势。从复苏苗头出现伊始,业内人士绝大多数以谨慎乐观的态度加以面对。之所以报以这样的态度,我们从危机中的行业状态可见端倪。
先让时间暂时回到那场让我们至今触目惊心的金融风暴之中。据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的统计,2009年1月比2007年同期整体产销量下降了80%,外贸内销更是一片飘绿:几乎均为负增长。2008年11月至2009年8月,行业的冰冻期持续了近一年时间,跌至谷底的不仅是业绩,更有人心与士气。失望、无望、绝望,行业表情迥异。
还好,姗姗来迟的复苏终于还是登场了。在进入虎年后,从没有订单到订单的太多,冰火两重天的境遇让太多的人感受反弹“失重”后的幸福。面对此情此景,更多的行业人从谨慎的乐观变为坚定的全面复苏论者,事实也印证了这个观点是正确的:2010年同比2009年产销量增长30%以上,出口甚至达到历史最好,9月份单月出口额达历史最高。以机电一体化为代表的行业高端领域甚至出现井喷,预计年内产量将超百万。
但回头来看,随着去库存等经济增长修复力量的逐渐弱化以及刺激性经济政策的逐渐退出,世界经济已呈现出了增长放缓的基本态势。从四季度缝机行业出口放缓便可见,全年增长的前高后低,复苏的高增长似乎还存在难以为继的迹象。
同时,承受“二次探底”的忧虑,通胀、汇率、贸易保护主义,这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中国经济倍感压力。身处其中,缝机行业当然无法独善其身。内在制约行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依然如故。面临外在国际经济形势的严峻考验,行业在全面复苏中,新旧问题同时凸显。目前看来,如何在机遇中做好预判与反思,为下一步转型升级的结构性调整做准备,将是对行业未来最大的挑战。
最具价值的合作
年初,作为整机骨干企业合作的典范,上工申贝与中捷达成合作意向,随即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补充协议,正式收购上工欧洲所持DA公司29%股权。无独有偶,1月,杭州重机与天策正式合并,成立杭州海诚服装设备有限公司,这成为2010年行业经销商成功合作的又一范例。另外,行业校企合作依然进行的有声有色。年底,在协会的大力促成下,中捷、兴大豪与北京工商大学的合作恰逢其时,在人才建设、科技创新上同样值得期待。
再将视线放的长远些,2010年的全球企业并购演绎得格外火红,尤其是新兴市场的并购交易出现了明显增长的态势,据统计,其并购活动竟占到全球并购活动的33%。这无疑给了最富活力的新兴市场之一的中国一个契机: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时,以取优补短的兼并重组合作必然是最为值得提倡的手段之一。
显然,在缝机行业全面复苏之际,更多有着长远眼光的企业已经意识到这点。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促进优势互补,着重进行兼并重组是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技术改造,推进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行业十二五规划里,明确鼓励缝机企业的兼并重组和收购国外缝机的优良资产、技术及品牌,正迎合了合作中最有价值的那一部分。同时,金融危机后,行业企业确实已经认识到,必须相互补台才能好戏连台,拆台那就可能要一起垮台,因为企业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定要相互合作这一道理。
2009年的瑞士达沃斯,温家宝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抱团取暖”,呼吁和倡导国际社会共克时艰;2010年的达沃斯,李克强也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共同把蛋糕做大”。显然,中国给全球合作注入了新的中国智慧,这是中国人对于自身和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要竞争,更要合作,合作是竞争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合作才是处理好国家、行业、企业关系之间的最有价值的那一部分。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