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鞋业谋划推翻“三座大山”加速产业升级
随着金融危机渐行渐远,世界各国纷纷从危机中走出来,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势头最为强劲。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为稳住经济发展的势头,马上启动4万亿投资计划,2009年实现了经济发展“保八”的目标,2010年中国经济更是实现了10%的增长,经济强劲复苏。身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制鞋行业也出现了明显回暖,以福建泉州为例,2010年春节刚一开工,机械设备便开始出现热销势头,外销鞋在补库存及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下,工厂订单爆增。随后,几年前的劳工荒又开始出现,“不怕没订单,就怕没工人”成了众多老板的烦心事。鞋业刚刚出现希望的苗头,随之而来的原材料涨价、涨薪、汇率等问题让老板们感到做鞋的艰难。在内销市场,一方面,一些成熟品牌仍然在持续扩张,而一些品牌影响力弱、渠道建设不完善、产品缺乏特色的企业却举步维艰,分化较为明显。2010年,在外贸回暖、扩内需的大好形势下,制鞋行业虽然开始复苏,但是我们仍然没有看到外贸回到历史高峰,而展望2011年,制鞋行业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仍然任重道远。
一、国内三座大山
第一,重启汇率改革。2010年6月19日,央行宣布,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有专家分析称,此次汇改意味着过去22个月应对金融危机的短期政策结束,中国将回到2005年~2008年人民币升值的改革道路上来。由于重启汇改,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加,将增加外贸出口的难度,特别是一些低附加值、没有多少利润空间的产品出口难度加大。另外,由于可能升值的幅度及时间不清楚,这将提高鞋企接单的难度,在刚刚结束的2010年下半年广交会上,这一问题便开始显现,很多企业对一些交货期较长的订单都表现得比较谨慎,不敢轻易接单,主要原因是怕汇率变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当然,汇率浮动也有助于产业升级和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第二,原材料涨价。2010年下半年以来,物价步入快速上涨通道,食品、工业品价格不断攀升。这一次物价上涨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经济复苏过程的一个现象,主要原因是流动性过剩,输入型通胀比较明显。2010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新兴市场以相对较快的增长和相对较早的加息给国际投机资本以极强的诱惑。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更成为“热钱”涌入的强大动力。中国为应对危机而推出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在实施近两年后,2010年国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逐渐显现。同时,美国最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趋势进一步增强,中国面临巨大的资本流入压力。2010年,一些价格疯涨的商品背后都不难发现游资的影子。有消息说,流动性泛滥将进一步推动原材料价格攀升。
第三,劳工荒。随着经济的复苏,2010年,两年前的劳工荒又开始在沿海一带出现,2010年“没工人”成了沿海一带众多鞋企共同的心病。为了稳定及挖掘工人,鞋企开始各显神通,而涨工资成了最普遍的选择。一鞋企老板告诉笔者,2010年,仅仅工资该厂就涨了4次,如果产品价格不能涨价,工厂最后只有关门的份,毕竟个别工厂议价能力不高。另外,在泉州地区,很多企业北上寻找帮面加工厂,加工完后再运回泉州贴底,但这种远距离的生产加工有很多弊端,这种操作方式能否长期坚持下去仍不得而知。而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则开始在内地寻找地方建设工业园,以泉州企业为例,目前匹克在江西上高的500亩工业园已投入运营,可年产运动鞋1,000万双,最近安踏在江西广丰,特步在湖南宁乡、安徽蚌阜也落下棋子兴建工业园,不日即可投产。近日,笔者从莆田制鞋协会获悉,该市众多鞋企准备集体出征,在河南建设产业园。为缓解劳工荒,众多鞋企北上西进安营扎寨,为的就是充分吸收当地劳动力,实现永续经营。有实力的企业当然可以做,但是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能做到。2011年,如何解决劳工荒,仍然是多数企业的难题。而按照2010年的情况看,2011年沿海一带的招工将不会轻松,这是悬在众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头上的一把利剑。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