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代工鞋厂转型自主品牌的“八年抗战”

         从一个月只卖出60双鞋子,到现在月销售1万多双,尹积琪和他的团队用了8年时间。

        “工厂转型到自主品牌,过程非常艰辛,一定要忍耐才行。”琪胜鞋业有限公司(下称“琪胜鞋业”)董事长尹积琪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制造业跨入商业,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磨合期,拓展渠道烧了几年钱,直至最近两三年才开始好转,逐渐实现盈利。


        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越来越多代工厂有意转型内销品牌,但真正能将品牌树立起来并运营好的企业少之又少。

        行业流行一句话,100家工厂转向做品牌,能成功的或许只有一家。原因是,商场准入门槛高、运营费用大、内外销整合难等等。

        内销之难

        尹积琪1998年创建琪胜鞋业,刚起步时100%代工接单。当时正值加工贸易如日中天,订单应接不暇。

        危机感很强的他很快就意识到,人工一年一年往上涨,珠三角劳动力成本优势会逐渐丧失,仅以承接其他品牌鞋子订单为生,利润肯定越来越薄,始终没有发展前景,于是便开始寻求其他发展途径。

        经过几年的贴牌生产,尹积琪积累了一定资金,有意用这笔钱来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高端品牌,而不仅是为CK等国际品牌贴牌。

        不过,要从零开始打造一个品牌,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跨入高端商场这道门槛,于是他想到以曲线“造牌”的模式。

        2002年,尹积琪收购了世界制鞋王国意大利的“迪宝·阿治奥”品牌。在欧洲,有许多像“迪宝·阿治奥”一样的品牌,以当地著名鞋匠的名字来命名,在当地虽然有一定知名度,但受制于劳动力成本和市场等诸多原因,难以实现规模效应。

        “欧洲鞋偏细长,与中国人穿的鞋型明显不一样,我们基本没有采用迪宝·阿治奥原有的设计研发队伍,而是以自己的研发设计为主。”尹积琪这样做的原因和目标都很清楚,因为在国内市场,中国鞋企更熟悉本土的消费习惯。买断品牌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拿到进入国内高端商场的入场券。

        琪胜如愿以偿进入了高端商场,但困难接踵而来,这超出了尹积琪的预期。一开始时被商场安排在最后一个专柜,位置不好,产品价位较高,加上在国内缺乏知名度,运营经验和信心也不足,第一个月仅卖出60双鞋,远远不抵高昂的店租。

        比较之下,内销自主品牌因量太少生产断断续续,而代工的订单却动辄一个集装箱出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琪胜鞋业内销品牌的经营都处于亏损的状态,基本靠代工所赚的钱来填这个“窟窿”,“将眼光放长远些,适应需要过程。”在前期不断烧钱的过程中,尹积琪常这样给自己打气。而有些企业则在半途打退堂鼓。

[1] [2] 
  • 相关阅读
    1. 聚焦“六新”助力转型——缝制机械职业技能竞赛在龙城举行
      从开放引领走向创新引领:‘十四五’上海发展理念转型思考
      打造前瞻性的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助您稳操胜券,赢得未来
      一半订单没了,鞋厂从生产线开始“突围”
      老牌国企抢抓机遇 积极促进企业转型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