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类等制造业悲剧:简单重复缺少思考
斯隆管理学院教授黄亚生
中国制造业悲剧:简单重复_缺少思考
慧聪鞋网1月25日讯 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但却是真实的。
一家土耳其公司给中国广东的一家企业下了订单,生产1000双鞋,土耳其公司非常担心中国企业生产的鞋是否符合要求,便一再强调必须完全按照提供的样品生产。
对于中国公司而言,这个要求并不难满足。但悲剧还是发生了。
当土耳其公司负责人看到了中国公司送来的鞋子,顿时气炸了:右脚的鞋好好的,左脚的鞋每一只都有一根钉子。
然而中国厂商一脸无辜地拿出了鞋样子,原来,样品是广交会现场拔下来的,因此其中一只鞋拔出的时候钉子留在了上边。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黄亚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讲述了这个故事,他感慨,这不只是一个公司的悲剧,这背后是中国制造业的悲哀:简单重复,缺乏思考。
工厂不是公司
记者:始自美国的金融危机令中国企业的外部商业环境迅速恶化,也考验着中国制造业出口导向的模式,当金融风暴逐渐过去后,中国制造业是否已经度过了最寒冷的冬天?中国制造业今年将面临什么样的环境?
黄亚生:我认为中国2009年、2010年或者是今年制造业的环境都不容乐观。中国制造业的简单加工对出口依赖度高,全球金融风暴引发的危机还没有过去,未来依旧有很多这些不确定因素。
某种意义上来讲,房地产泡沫掩盖了很多制造业所面临的挑战。无论是钢筋还是水泥,房地产拉动了需求,促进了GDP的增长。如今,中国政府也认为房地产过热,希望减缓房地产价格上升的速度。与此同时,通货膨胀开始抬头。如果房地产降温以后,制造业出口又没有全部恢复,我担心的是这么一个尴尬的局面。
记者:在出口没有完全恢复的背景下,中国房地产泡沫消退以后制造业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那么您认为中国制造业转型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黄亚生:中国制造业公司的结构,与其说它是公司还不如说是工厂。所谓工厂就是有一个厂长,其他人都是工人。我认为中国的公司是一种头轻身子很重的结构,富士康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中国这种代工企业没有什么特别多的管理内容,因为它没有什么管理人员。原因也很简单,企业从外企那里拿到订单,对方直接指明这个的规格样式,所有的都是现成规定好了。中国企业不需要自己去考虑,诸如如何预测美国服装市场趋向,美国年轻人喜欢什么。中国企业甚至都不需要知道这个产品是提供给欧洲还是美国。中国代工企业唯一需要的就是一个懂英文的人,能把对方要求翻译成中文,然后交给工人去生产。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