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外贸形势分析及2011年展望
2010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全面恢复,进出口绝对量双双超过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主要产品出口形势良好,贸易结构有所优化;对新兴经济体出口比例提高。展望未来,各国政府联手救市政策带来的世界经济快速回升阶段趋于结束,2011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将处于短、中、长经济周期下降期的重叠阶段,国内需求出现放缓迹象,加之基数效应显现,预计外贸增速将逐步减慢;2011年下半年,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趋于稳定,国际贸易与投资活跃程度提高,我国外贸增长亦将逐步回升。
一、2010年我国外贸运行特点
(一)进出口恢复性增长
1.进口增速高位回稳
2010年1—11月,在国内外众多因素影响下,我国进口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进口总额显著提升,同比增长40.3%,比2008年同期增长18.2%,快于出口增速7.3个百分点。但是,伴随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国内工业生产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月回调,进口增长速度呈现出高位回落态势。
2.出口增长恢复较好
2010年1—11月,我国出口实现了快速回升,同比增长33%,比2008年同期增长8%,其中11月份出口1533.3亿美元,创月度出口值历史新高。由此可见,我国出口情况已经好于金融危机发生前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外企业“库存回补”需求减弱,海外市场需求有所收缩,加之同期基数提高,从6月份开始,月度出口增速连续5个月持续回落,10月份已降至22.9%。
(二)外贸多元化战略有效落实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更加注重落实贸易多元化战略,一方面,增强了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对东盟、俄罗斯等国家出口显著提速;另一方面,加大了自其他国家的进口规模,支持了有关国家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贡献。
1.自欧盟、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口增加
我国从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的进口规模进一步扩大。根据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统计,2010年1—7月欧盟对华出口增长41.3%,高于自华进口增速16.5个百分点;2010年1—8月美国对华出口增长35.6%,高于自华进口增速11.6个百分点。从数据可以看出,在各国寻求各种措施力图摆脱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强劲的进口增长增加了这些国家与地区的外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国家的经济困难,帮助世界经济走出了危机的阴影。
2.对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速提高
今年以来,我国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加速,出口市场继续保持多元化趋势。2010年1—11月,我国对东盟、印度、俄罗斯、巴西出口分别增长33.6%、39.9%、72.7%和78.1%。由于对新兴市场出口增幅高于传统市场,新兴市场出口占比有所提高,多元化市场格局进一步确立。
(三)进、出口产品结构得以优化
1.初级产品进口比重提高
2010年上半年,国内新开工项目增长较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处于高位,工业增加值增长强劲,加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半年一度冲高,导致我国资源型产品、农产品(000061)等初级产品进口增加。
2.高载能产品出口增速回落
2010年上半年,由于国内外需求旺盛,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化工等高载能行业生产加速反弹,高载能产品出口出现过快增长,给国内节能减排指标的实现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出于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抑制高载能产品出口的目的,国家从7月15日起取消了406种高载能产品的出口退税,对改善出口结构起到微调作用。9月份406种“两高”产品出口下降12.9%,出口规模比6月份下降了60.4%。
(四)贸易顺差规模下降
我国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居于前列,国内需求恢复程度好于外部需求,贸易平衡状况继续改善。从贸易方式看,顺差主要来自加工贸易,一般贸易项下出现贸易逆差378.3亿美元。从企业性质看,外商投资企业为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从数据可见,加工贸易的收益大部分被外资公司所获得,其顺差不能说明中国从出口方面获得巨大利益。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