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制鞋产业“品牌空心化”之痛
广东是产鞋大省,却缺少自主品牌,更缺乏知名品牌,这不能不引起广东鞋业人士的关注,也不能不去做一次全方位的反思。其实,无论从哪方面讲,广东制鞋业都应该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从三千多年前的制革业到19世纪末的皮鞋制作,从上世纪20年代几百人的鞋厂到目前几十万人的大厂,从上世纪初的西式皮鞋制作到目前国内外一流的高档皮鞋生产,都显示出广东皮鞋业所具备的领航地位和领导实力。
但它终究没能走出来,或是没有很好地把握机会,在极端追求快速利润和短期利益的同时,没能看得更远,走得更潇洒,像温州鞋业那样,真正地树立自己行业品牌的领航地位。所以,到目前为止,除产量外,在品牌方面,广东鞋几乎没有过多值得骄傲之处。
当然,制鞋产业毕竟是广东轻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由于特定的产业历史和产业环境因素,使它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鞋业基地,也是广东出口创汇的一个重要来源和扩大就业的主要产业之一,还拉动了鞋业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由此表明,广东鞋业具备了更多的优势竞争力,但这些优势毕竟没有作为后续发展的有效因素得到更加充分地利用,也没有因此过渡到制鞋强省之列。这不能不说是广东鞋业界的隐忧和发展进程的悲哀。
历史与现状:难以突破的瓶颈
广东缺少鞋业品牌和名牌,并不是广东鞋业的老总们没有品牌梦想,而是特定的历史因素和现实环境造就了目前的状况。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几乎都走在了全国前列,但广东现代鞋业的发展因特殊的产业历史缘故,为广东鞋业制造了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全球最大的制鞋基地,二是自主品牌和名牌匮乏的鞋业基地。
二十多年前,世界产业的转型使台湾人把世界鞋业加工转移到东莞,很快,以东莞为中心的制鞋产业在广东获得了较快发展,并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鞋业生产基地。由此,也有了鞋业生产的广东特色:一是加工企业日趋增多,形成了清一色的贴牌加工产业群;二是催生了鞋业产业链的形成和成熟,使相关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三是带动了几个自主品牌走向全国,有了好的开始;四是培育了更多的贴牌加工企业,使更多从台湾鞋厂出来的内地人,开办了更多的鞋类加工厂;五是快速利润和短期效益观念束缚了鞋业界的众多老板,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牌意识,成为他们至今仍不敢大张旗鼓地运作品牌的桎梏。这些方面,无疑为广东现代鞋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很大地助推作用,但作为当代鞋业品牌发展的难言之痛,这种传统因素的副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传统的加工赚钱观念更是成为目前广东鞋业品牌发展滞后的致命因素。
在特定经济模式中诞生的企业家们,由于行业局限和知识构成不同,很难产生自主性突破和根本性的观念转变。即使有创立自主品牌的梦想,但总是无法实现自我突破,总被强大的加工洪流击破。记者走访了近百家大中小型鞋厂,除了几个自主品牌企业外(即使这样,它们也仍有相当数量的贴牌加工产品),绝大多数企业认为,对外加工不用整体运作,无需操心,环节简单,有钱可赚。尤其是品牌运作的高额费用,令他们在快速获得利润的传统观念里不能自拔。这些企业老板中,绝大多数称仍保持现状,不会做自己的品牌,只有少数人认为可以考虑,但仍要保留原有的加工部分,而只有极少数人认为自主品牌才是生存和长远发展之本。这些企业在东莞和深圳尤为普遍。可见,传统观念的影响一时难以突破,而这也是影响广东鞋业品牌发展的主要因素。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