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声音
“中国正在开展的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的具体举措,目的是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快速增长,说明这一措施适应了市场需求。”
——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接受了美国《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联合书面采访时表示,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货币,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中国在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上对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人民币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如果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将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工资收入是职工权益的核心,能否获取合理劳动报酬,是影响劳动关系的关键因素。”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张鸣起近日在参加第六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时表示,从2011年开始,全国总工会计划用三年时间,依法在建立工会的企业中普遍开展以工资集体协商为核心的企业集体协商制度,旨在推动企业工资分配机制,职工工资支付保障工作,更有效地保护职工权益。
“中国将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在《2010中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高科技高峰论坛》上强调,政府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十二五”节能减排的专项规划,将建议的各项要求具体落实,并将在依法节能、强化目标责任、加快结构调整、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完善政策机制、引导绿色消费等六项上重点着力。
“中国的发展到了关键时刻:经济结构调整过程虽然痛苦,但若不实行,中国经济将丧失良好的增长势头”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前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余永定认为,由于缺乏创新、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污染严重、公共服务缺失及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否则增长可能无法持续。
“要解决劳动力市场不平等问题,就要解决流动性障碍。在劳动力向某一城市工业或服务业转移时,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建设经济保障房、廉租房或发放住房补贴来缓解务工人员的住房压力,而劳动力来源地政府也可以将福利进行转让。”
——针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剩余劳动力问题,其中包括住房成本昂贵、医疗保障缺失等问题,2010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