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鞋企等蔓延用工荒现象
节后江浙沪企业月薪普涨10%~30% 但招工仍不足一成 专家指企业要留人应考虑其归属感认同感
月薪涨到3000元甚至4000元;包吃包住,甚至按宾馆标间装修职工宿舍;缴纳“五险一金”;每年报销一次探亲路费……春节过后,“用工荒”正在长三角蔓延,各地政府和用工企业纷纷开出诱人条件留人。
记者调查发现,今年长三角的“用工荒”更甚于往年,杭州、南京、温州等地劳务市场,企业招工不足一成。
用工企业反映,与往年较单纯的结构性缺工不同,今年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者选择留在当地打工。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劳动力供需关系正发生转变。
浙江大学风险管理与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郭继强表示,以前民工输出地政府主动与浙江各地政府联系,希望能多招当地农民到浙打工,如今,浙江主动去招工却遭对方谢绝。
现状:
江浙沪各地劳务市场普遍遇冷
2月9日大年初七,是浙江、江苏、上海各地劳务市场新年开门第一天,但各地劳务市场招工情况却普遍冷清。在杭州外来劳动力市场,400多家招工单位提供的岗位数量达到10034个。然而,截至当日下午4时,前来找工的务工人员仅有600人次。从2月9日到11日,2.3万个用工岗位仅1300人达成意向,94%的岗位招不到人。
浙江佳都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正品告诉记者,开年后他就带人到杭州招工,“满员2600人,现在还缺2000人!”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保安服务公司开出高达3000元的月薪招保安,但150人的招聘计划还是没有完成。“今年的招工形势比往年要紧张。”景区保安大队队长黄以亮说。
在温州最大的劳务市场——温州市职业介绍指导服务中心,一些招工企业给出“数控车工月薪起步2500元”、“计件可高达4500元”的待遇,但当天2000多个岗位却只招到70个人。
国内第三大劳务市场——南京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开年后提供了近2万个就业岗位,但从春节开市到12日,仅有一千多农民工上岗,用人单位招工不足一成。
上海市餐饮行业协会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主任张伟聪告诉记者,按照现在上海4万余家餐馆计算,需要用工300万人,缺口在20%以上。2月14日,记者在上海宝山区就业服务中心看到,这里提供的就业岗位在5000个左右,但每天前来求职的不到50人。
行动:
浙江组织历年最早一次招工团
大年初七、初九,浙江省人力社保厅就分别派出负责人,组织4队人马,奔赴湖南、江西、甘肃、广西等地“挖人”,一起前往的还有很多企业负责人。这次外出招工,早在年前就已经开始筹备,是历年来最早的一次。
紧接着的2月12日,浙江嘉兴、德清、上虞三地政府官员带领当地企业,组团前往贵州息烽县招工。德清招工团甚至由县长亲自带队,四套班子到齐。记者了解到,12日在息烽招完工后,上虞招工团还要去云南会泽、陕西汉中等地;德清招工团甚至还要远征黑龙江。
张浩是绍兴市就业管理服务局副局长,他介绍说,从正月初七外出招工开始,他带着企业跑了甘肃秦安和陇西,但效果并不理想。今年的招工,让张浩印象极其深刻——第一次在外出招工时被拒绝。
这是怎么回事?据张浩介绍,绍兴市就业局早在5年前就和重庆涪陵区就业局签订过协议,涪陵区成为绍兴市的劳务输出基地,规定每年组织约3000人前往绍兴打工。早在节前就预料到“用工荒”,绍兴市就业局春节前就和四川、重庆等地联系,想在春节后带着企业去当地招工。没想到,以前主动送务工者到绍兴的涪陵区,这次婉言谢绝了。“涪陵区就业局对我们说,他们虽然很欢迎绍兴的企业,但是今年劳务输出有困难,当地也需要劳动力,他们鼓励当地农民能够留下来。”
张浩说,劳务输出地和劳务输入地之间的主宾角色正在发生转变。“2005年我带企业出去的时候,一天就能达成很多用工意向。那时候虽然也有用工紧张现象,但企业亲自去劳务输出地招工还是非常管用的。”张浩记得,从2005年起,他每年都会带企业去外省市招工,从先前的一年一次到后来的一年三四次,一年比一年难招。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