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纤协会端小平谈新产品开发
近日,中国化纤协会端小平会长在紧张工作之余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即便如此,他仍然将前几期产品开发的报纸又仔细看了一遍。氛围轻松、内容宽泛的“聊天”式的访谈就此展开。
化纤总量放在“十二五”规划和5~10年这样一个较长周期看没有问题,但用2~3年的时间透支5年的增长空间是不可取的。
记者:棉花价格近期出现了又一轮新高,化纤价格随之大规模跟涨。一方面,业内认为在迅速到来的“高棉价时代”,化纤能够从中享受到更多机遇;另一方面,基于新产能不断增加,一些人士又对仍然保持较高增速的化纤总量表示担心。您怎么看这些问题?
端小平:谈到总量,放在“十二五”规划和5~10年这样一个较长周期看没有问题。因为中国正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演变,内需的快速增长将为我们这个行业创造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从整体上讲,总量发展仍然处于正常轨道。但从短期看,目前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短时间内产能的集中释放、同质化的增长、高利润背景下的投资冲动等等。当然,从市场规律上分析,由于技术进步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某一个阶段内出现同质化现象也是一种客观规律。
当前,化纤行业的下游已不仅仅局限在纺织服装产业,还与交通、运输、医疗、能源、航空航天、农业等诸多领域密切相关,这些行业对纤维新材料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根据对“十一五”的分析总结以及未来纺织业发展和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我们认为“十二五”期间,化纤行业还有1300万吨左右的增长空间。当然,用2~3年的时间透支5年的增长空间是不可取的。
总体上看,化纤行业是成长中的周期性行业,其总量上出现的短期失衡,与行业长期看好并不矛盾。“高棉价时代”的确为化纤行业创造了新的机遇,但这种机遇同时蕴含着挑战,关键是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化纤产品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产品开发的重要性由此体现了出来。
差别化的产品应对行业技术进步有所体现。业内人士要追求差别化的理念,但不必过于追求差别化率,重点应把握产品开发的新技术、新趋势。
记者:说到产品开发,“差别化”可以说是目前非常热门的词。但也有一些人士表示担忧,认为差别化广泛使用,难以作为衡量企业或行业产品开发成果的重要指标。您对此持什么态度?
端小平:从理论上讲,差别化的产品要对行业技术进步有所体现,许多企业的差别化产品确实做到了这点,比如浙江古纤道的熔体液相增粘直纺工业丝技术,徐州斯尔克的一步法异收缩PET混纤复合丝等。但事实上,差别化与常规产品之间也在进行着交替。昨天的常规产品,今天由于生产的企业少了,物以稀为贵,可能又被列入差别化范畴。差别化究竟是体现在技术水平上,产品价格上,还是体现在结构形态上?目前仍有争议。因此,业内人士要追求差别化的理念,但不必过于追求差别化率,重点应把握产品开发的新技术、新趋势。
记者:那么,从宏观角度讲,化纤行业“十二五”产品开发的方向如何?企业实践中又是怎样体现的?
端小平:未来,化纤产品开发的大方向,一是从缓解纺织原料供应紧张的角度出发,开发具有棉花特性的超纺真化纤产品,弥补棉花等天然纤维的供应短缺,或开发应用生物质为原料的纤维产品,减少使用日益枯竭的原油资源,以及利用竹、麻、甲壳素、海藻等自然界存在的更宽泛的资源生产化纤;二是满足新时期纺织服装、交通、运输、医疗卫生、航空航天等更广阔领域对化纤的需求,比如开发PBT、PTT、PEN等新型聚酯的应用,开发阻燃、抗静电、抗紫外、抗菌等功能性纤维,进一步加速发展碳纤维、芳纶、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
需要强调的是,开发新产品,首先要把握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和革新的新技术。如江苏盛虹的侧吹改环吹技术已经在行业内大范围推广,十分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徐州斯尔克的一步法异收缩PET混纤复合丝,首次实现一步法混纤(POY/FDY)24头/位纺丝、卷绕,在缩短工艺流程、节能减排方面有重要意义;浙江古纤道开发的液相增粘熔体直纺工艺,省去了现行工艺路线中的冷凝切粒及切片固相增粘、纺丝前的熔融消耗,形成产业化后每吨预计可节约标煤144公斤。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