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会折射外贸企业生存困境
作为中国外贸 “开春第一展”的第21届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华交会),3月1日,在上海“倒春寒”的细雨中开幕了。
据主办方透露,本届华交会有3300余家企业参展,该参展规模与上一届基本持平;截至目前,在华交会网站直接登记办证到会的专业买家有4000余人。然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会展首日的气氛并不热烈,三三两两的买家在展厅中游走,直到午饭时分,一些小公司的展位仍旧无人问津。
“可能是第一天,客户不多。明天应该就会多起来。”浙江新大集团新大三源控股有限公司业务一部经理朱文均告诉记者。然而对于外贸企业今年的形势,朱文均却不敢预测了,“要熬过了今年再看。”
去年下半年开始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大幅升值、原材料价格高涨以及人力成本的急剧上升,令大部分外贸企业在年初这段时间里订单平平。
记者在走访多家华交会参展商的过程中发现,大多参展商表示对于今年外贸的形势并不乐观,有实力的大公司做好了“冬眠几年”的准备,而小企业则表示不敢接单。
原材料“一天一个价”
“我们现在根本不敢报价,原材料供应商是一天一个价。”华交会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的外贸企业老板们,都不约而同地表示现在不敢轻易与客户谈价钱,“原材料价格变动太快。”宁波维科工贸有限公司进出口三部总经理助理胡雅莉告诉记者。
“如今的报价只能保留10~15天,但是对于很多客户而言,这样的价格等于没报。”胡雅莉表示,“15天的(报价有效)期限,客户很难接受。很多大的百货商会在1月份要我们的报价,而真正下单的时候却在4月份。”
而真正到了4月份的时候,该产品原材料的价格可能已经涨得面目全非。胡雅莉无奈地笑称,“现在的出口报价和吃海鲜一样,都有个时价。”
同样的遭遇在大部分外贸企业已经成为“常态”。“我们和原料供应商谈好价格保持一个星期,”朱文均告诉记者,“结果上周四谈的价格,刚到这个周一,布料居然就涨了2块钱每码。”突然的涨价自然是令企业一时无措,“我们与买家都已经谈好了价格,这个涨幅只能自己吃进。无奈之下与原材料供应商杀价,最终双方各承担涨幅的一半。”
“本以为今年开年以后原材料价格会稳定了,结果刚报了价,棉价又上涨了。”胡雅莉也感叹道。
同样的面料,从2008年末到2011年初,3年不到的时间已经每码涨了13元,最初的价格是每码20.65元。“我们只能问客户要不要换面料,光是布料的涨幅已经超过了50%,还没有算上各种辅料价格在涨,客户根本无法接受这样的涨幅。”朱文均感慨,无奈的是所有的原材料供应商都在涨价,“我们没有选择。”
主要做手套、帽子、围巾等业务的宁波市幸福进出口有限公司,其总经理陈旭脸色沉重地告诉记者,如今有些产品的涨幅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四十甚至五十。同样一顶帽子,原来只要1美金,现在可能就要1.5美金,乃至翻倍。尽管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刚性需求很高,但是各种成本的上涨导致出口的市场价格也水涨船高,国外的客户大都在犹豫观望,对订单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往年此时是下订单的高峰期,一出手都是订一年的数量。但是现在价格处于历史的高点,国外客户那边都在观望,期待价格能够再降下来一些。可是眼看着原材料价格一直在涨,对方不下单我们也没办法。拖到一个月后准备下单了,可是我们的价格又得上去了。国外的客户不了解我们国内的形势,感受不到我们各方面成本上升的压力,他觉得我们是在故意加价,逼他下单。我们出口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1997年就开始做外贸出口的浙江新大集团,如今的外贸出口也存在隐患,“虽然每年的出口额都在上涨,然而利润却越来越薄。”面对不断压缩的利润蛋糕,朱文均感慨,“一笔大单能赚2到3个百分点已经很好了。对于我们而言,现在已经没有利润空间,只能称做是生存空间。”
ZARA、H&M大订单流向国外
随着成本压力的上升,中国外贸企业另一个不愿面对的趋势已经开始形成。
“去年下半年开始,大批量的大客户订单开始往国外流失。”朱文均指出,“我们很多大客户,例如H&M、ZARA以及CHARMING等国际品牌,将订单转向孟加拉国、柬埔寨、印尼及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
朱文均告诉记者,H&M、ZARA等品牌的商业模式决定他们对于价格是非常敏感的。“很多时候,他们把价格卡得很死,我们只能通过寻找一些其他的原料来替换以尽量保证价格不变,但是还是很困难。”与从前相比,“做外贸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利润却越来越少。”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