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纺织业样本调查:亲兄亲弟争辩转型之路

      长三角和珠三角,犹如一对兄弟,在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肩并肩领舞中国经济。时至今日,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裹挟下,两地区的出口型企业都不得不面临转型难题。而那些为中国市场经济提供养分和活力的中小型企业,在面对转型的阵痛与迷惑时,更是难以抉择:究竟是“熬”下去,还是积极地“转”过去?

      数据显示,目前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地共有近千万家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两地区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正大刀阔斧地进行“自上而下”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问题在于,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产业,其间出现的“转型盲区”、“产业断层”和“技术鸿沟”等问题,中小企业如何顺利解决?以中小企业的财力和人力,做产业转移、整合的减法尚可,但对产业升级、创新的加法与乘法,又如何娴熟掌握呢?

      况且,在一些中小企业主看来,“转”并不一定意味着生。广州耀辉纺织加工有限公司是众多珠三角的出口导向型小纺织企业之一,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陷入困顿,企业主兄弟两人就转型与否,以及如何转型展开了争论以及不同的实践。他们的故事也许代表了同类出口型企业目前面对转型时的状态。

      “熬”还是“转”

      “当时身边有一批人响应政府号召跑到中西部或者东南亚去开厂,也有转行投资软件的。结果大多不好。”

      “那时候,我比今年春晚红起来的旭日阳刚不知道苦多少,只不过我比他们能扛。”广州耀辉纺织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康大辉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感叹,2008年的夏天,他的工厂一个加工订单都没接到。

      康大辉的纺织加工厂从2001年成立至今,生产规模主要由业务人员跑出的订单量安排,“单子最多的时候,50多名工人一起生产。”

      面对记者关于“当时有没有考虑过企业转型”的问题时,康大辉直言,“当时身边有一批人响应政府号召跑到中西部或者东南亚去开厂,也有转行投资软件的。结果大多不好,最惨的赔得只剩下裤子,血淋淋的。”

      事实上,据投资东南亚国家企业的高管反映,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政府和民间社团的引导,走出去投资往往带有盲目性。

      “我2009年大学毕业时,哥哥的公司虽有恢复,但外贸订单还是有一搭没一搭的。”耀辉纺织加工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康晓辉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坦言,那时候兄弟之间为企业的下一步发展没少争吵。

      提到这段往事,康大辉似乎仍有火气:“企业转型哪有那么简单,以为是骑自行车呢,说拐弯就拐弯。转型需要技术,需要资金,转型的风险是我们这种小企业承担不起的。”

      据了解,近些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和督促企业完成产业升级,先后提出了“腾笼换鸟”(引导劳动密集型和资源依赖型企业实施转移) 、 “退二(产业)进三(产业)”等转型策略。

      “大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可以转型。像我们这样的企业太多了,政府不可能面面俱到,更多的要靠自己把握。特别是现在信贷控制这么紧,中小企业融资越来越不容易。”康大辉坦言自己选择了“熬”。

      对于中小企业获得政府资金难的问题,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顾晓敏直言,中小企业想要拿到政府资金,就必须借助于中介,只有通过那些中介才能获得资助资金,但企业申请到的资金需要给中介30%-50%的费用,中小企业对这些资助资金的申请失去了兴趣。

[1] [2] 
  • 相关阅读
    1. 纺织服装业,内需潜力如何释放?
      疫情,改变了人们原有的习惯
      阮积祥:疫情催生对工业缝纫机的需求 机会大于威胁
      全自动充绒机工作故障怎么办 教你如何自我排查 不影响工作时间
      富山的“一针一线”都成为数据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