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制设备转型加速之一:产销两旺 苦尽甘来
中国缝制机械工业迈出的每一步都与下游纺织服装行业息息相关。金融危机肆虐期间,国内纺织服装行业遭受了重创,中国缝制机械工业也随之经受阵痛。但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行业和企业积极的应对,全行业在“调结构、促转型、保发展”的总体要求下,遵循“十一五”科技规划方向,以练内功的方式于困境中取得了进步。
刚刚结束的2010年,在中国缝制机械工业发展历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记录了国内缝制设备市场从“数九寒天”到“六月三伏”的强烈转变,也勾勒出缝制机械企业格局改变后的轮廓,更书写下中国缝制机械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受益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回暖以及市场的强势复苏,中国缝制机械工业于2010年全面走出金融危机时的困境。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全年,我国缝制机械421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46亿元,比上年增长49%,增幅上涨48%,工业销售产值339亿元,比上年增长48%,增幅上涨43%。
据国家海关总署统计,2010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缝制机械产品达11.4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34.23%,其中出口整机730万台,增长24.03%,出口额9.9亿美元,增长29.44%;出口零部件1.5亿美元,增长75.69%。各项指标在2009年较低基数上均获得了较高的增幅,除刺绣机外,各类整机产品出口均实现了量价齐升。
此外,缝制机械产品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出口均价有所上调。截止至2010年9月份,我国累计出口工业缝纫机215万台,比上年同期增长51.08%,出口额达5.2亿美元,增长96.32%。其中,出口自动平缝机41万台,增长60.98%,出口额达1亿美元,增长86.32%;出口其他自动缝纫机62万台,增长81.09%,出口额达1.6亿美元,增长158.17%。
谁也没有想到,市场形势从“冰冻”到“火爆”的转折是如此迅速。有业内人士估计,在2010年初,仅电脑平缝机的需求就比2009年同期至少上扬了30%。就区域而言,此前因危机而下滑的苏南、浙江、福建、广东、山东等主要缝制设备市场增幅明显,而苏北、河南、安徽等服装生产转移承接地的缝制设备销售,也正为国内缝制设备市场再添热火。
市场的强势反弹大大超过预期,业内准备严重不足。经销商在回暖之前为避免风险备货谨慎,而生产商在经济危机期间为应对困局已裁减人员并减少原材料库存。于是一方库存不足,一方又无法及时恢复产能,以致整个供应链供货紧张,产品全面告急。2010年上半年,业内生产商都在忙于赶货,经销商则苦于催货。这种情况至年中时才有所缓解,这直接导致了缝制设备市场在2010年全年呈现出了少见的“旺季更旺、淡季不淡”的局面,至年底仍有产品不能现货供应。
虽然各类产品在2010年都呈现出产销两旺的状况,但领跑市场的是“高效、节能、自动化”缝制设备。服装企业既要用自动化设备吸引劳动力,也要用自动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替代劳动力以增加产能,还要用自动化设备提升产品品质以增加利润。因此,对机电一体化、特种工业缝纫机的需求大幅增加。
比如东部沿海服装生产发达地区对中高端服装设备的需求明显,而中部服装生产转移热点区域也以升级为目的,对自动化设备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国内缝制设备生产商已在机电一体化以及特种工业缝纫机领域耕耘多年,此次产销两旺之外,业内企业也享受到了收获的喜悦。面对2011年,业内企业虽然无法充分预估市场走势,但根据机电一体化缝制设备在近两年的市场表现,都对未来抱有信心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