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缝协发布缝机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大发展和大变革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缝机工业推进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迈出建设缝机产业强国关键之步的攻坚阶段。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3月18日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八届六次理事会在江苏吴江召开,会议将2011年确定为“行业质量赶超年”,并发布了《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用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平稳增长、质量为先”的总体发展思路,为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国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
●回顾“十一五”
六大成就奠定发展基础
作为服装、箱包等产业的上游行业,缝制机械行业同样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社会密切相关。“十一五”期间,行业发展历经波澜,前两年保持持续壮大的较快发展势头。从2008年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行业自身发展周期调整的双重影响,全行业产销量等经济指标连续两年呈较快下滑态势,跌入近10年来的低谷。
通过积极应对和调整,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的逐步回暖,行业自当年第四季度以来,已逐步摆脱低迷并呈现出强劲、持续的复苏态势,产销规模快速回升。特别是2010年行业全面呈现恢复性的高速增长,年产值创历史新高,产量全面接近行业历史最高水平。同时,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成效开始显现。
本次会议上发布的《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显示,截止“十一五”末,行业约有缝制机械整机生产企业830家,其中缝纫机整机生产企业620家,非缝纫类缝制设备整机生产企业(主要指除缝纫功能以外的其他验布、裁剪、铺布等相关缝制设备)约210家,零部件生产企业1000余家,主要分布京津冀、上海、江苏、浙江、广东、陕西六大产区。行业累计完成产量7496万台,产值1935亿元,利税92.6亿元,累计出口5392.9万台,出口额70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十一五”期间,行业发展虽然历经波澜起伏,但仍取得了经济总量保持增长、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品牌建设积极推进、两化融合有所突破、行业地位全面提升,这六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行业经济总量保持增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快速提升,实现年均经济增速为11.5%;产品结构调整也取得重大突破,如机电一体化缝制设备占比从“十五”末的2%上升到25.04%,电脑平缝机占平缝机总产量的比例由5%提升到36.5%以上,特种工业缝纫机年产量占工业缝制设备总量的比例由3%提升到9.5%;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创新体系建设、创新成果丰硕。除了伺服控制、多轴联动控制的集成控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外,行业累计共有45个科技项目获得国家轻工业科技进步奖;申报各类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共4384项,同比增长50.7%;完成了50项国家及行业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同比增长233%。创新人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行业主要50家骨干企业的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由“十五”末的7%提升到目前的10%左右。
《规划》中指出,企业对品牌建设投入和宣传意识明显增强,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国内一流服装企业对国产品牌缝纫机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另外,企业管理信息化和设计制造柔性化取得明显进展。ERP、PLM等各种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及精益生产、5S、6西格玛管理等各种现代化管理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应用。
此外,我国缝机业年产量占世界缝机总产量比重由“十五”末的71%提高到目前的80%,年产值占比由45%提高到目前的59%,产业继续向中国大陆聚集,不仅为国内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而且行业累计出口创汇70亿美元,缴纳利税上百亿元,为我国纺织服装等下游行业直接或间接创造了近500万个就业岗位,推动了下游行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得到提升。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