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中国鞋企“机器换人潮”下的产业升级之路

        近年来频频出现的用工荒,预示着作为制造业的一部分,制鞋产业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利益的时代已经结束,目前正处于进入结构调整向深度发展时期,提升技术水平和提高产品质量将是制鞋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面临用工荒,轻言转移不容易

        据了解,鞋类出口在制鞋行业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去年全行业的出口出现了较大幅度萎缩,而今年一季度以来,制鞋出现订单大幅增长,按理说市场订单应接不暇,对行业应该是大喜事,然而许多鞋企却为此“愁白了头”。据一位制鞋企业负责人称:“春节以后,订单突然大幅增加,企业即使满负荷生产,也难以满足订单量。我们去招工,工人好像一下子全不见了,已经不是加多少工资的问题了。'而据笔者了解,以往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用工荒”问题,不仅进一步加剧,而且开始向内陆地区转移,在全行业蔓延开来。

        其实早在去年底,不少制鞋企业就开始为留住工人、特别是熟练技工而动起脑筋。每年春节期间,很多在东南沿海城市打工的工人开始返乡,次年节后重新选定工作地点和工作岗位。据笔者了解,在有着“鞋都”之称的福建晋江,为了能让工人按时上班,一些颇具眼光的制鞋企业采用了打“温情牌”、“友情牌”的方式,在春节前就把年终奖、各项福利发到工人手中,希望他们能对已经效力几年的工厂产生归属感,来年自愿再回来。而另一些企业则采取了恰恰相反的策略,为了避免工人流失,规定在春节上班后才发奖金,同时奖金数额较行业平均水平相应提高。

        即便如此,春节之后流向福建、广东和温州三大鞋类产品制造基地的工人还是越来越少,而随着内陆二三线城市建设、生活水平、工资结构的提高,整个制造业对打工者吸引力都在不断降低。一场制鞋行业内部结构的深化调整已经不可避免。不少企业想到了一个相对简单直接的办法:产业转移、企业搬迁。然而目前制鞋行业相对集中的广东、福建、浙江等地都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经过近30年时间发展,产业链条已十分完善,一些特色产业区域及特色产品,在全球市场都享有很高知名度。这些经过几十年积累才形成的产业区域优势,一旦贸然转移也要承担相当风险。

        业内专家向笔者分析说,首先现有产业集群在交通、运输,特别是出口方面的天然优势,一旦转移内地将全部丧失。其次产业集群内部从原材料、加工、设备、包装等方面有完整的配套体系,现在一些大规模、高标准的龙头企业开始集中力量做大品牌、营销,把生产环节交给产业链上有能力的合作伙伴,也就是那些质量和产能都有保障的同行来为自己做OEM,内地要建设或复制如此完整的配套链条,目前还比较困难。再者,各产业集群所在地,都是经济发达地区,政府的经济实力都比较强,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和政策支持比内陆地区要大,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这样的大风大浪,政府减免税费、甚至提供资金周转这样的支持非常关键。这位专家还表示,“如果只是冲着降低人工而转移,随着内地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工人的工资水平和消费水平也会逐年提高,如果搬迁后用不到几年,就与沿海地区接近了,完全是得不偿失。”

        装备技术升级,省人力更要提质量

        既然被动的产业转移“此路不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装备技术,通过加快生产自动化来提高单位劳动生产率就成为行业的不二选择。据一位鞋企负责人称:“对于我们这样一家有数千员工的企业,每人月工资和福利开支增加100元,每年的成本就是数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投入,不如将如此高额的开支投入到技术与设备提升上,只要一次性投入,获得的收益将源源不断。'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