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师傅踩了年缝纫机只愿为人“量体裁衣”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从事“手拿尺子,量体裁衣”手工裁缝这个老行当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但老城的裁缝温建章还坚持着,40年的裁缝生涯,在他眼里,就是一部服装领域的大变迁。
温师傅1954年出生在遵义的一个裁缝世家,他的祖父、父亲、母亲都是裁缝,祖父是当时服装五厂的职工,而父母亲则是服装二厂的职工。排行老二的他,从小和兄妹看着缝纫机长大。“小的时候,只是看着父亲在缝纫机旁剪裁制衣,从没想过自己会从事这一行。”温师傅说,他直到16岁才开始学习裁衣。
“当时找工作不容易,只能跟着父亲谋个技能维生。”温师傅回忆说,刚开始不是线打歪了,就是穿针老出问题,但父亲对他说裁缝是个细致活,要有耐心,不能急躁,要靠自己去钻研、去琢磨,认真、坚持。就是这简单的几句话,让他慢慢地静下了心。
18岁那年,温师傅进入了服装二厂,与父母亲成为了同事。一开始,他只是个学徒,工资每月15元,这一拿就是两年。两年的工作学习,使温师傅增长了见识。就这样日复一日,温师傅一干就是20年,上世纪90年代初,一场服装行业的“大爆炸”,打破了这个行业的平静。
上世纪80年代末,成衣品牌逐渐进入市场,服装二厂也在1992年倒闭。温师傅说,为了全家的生计,他决定用这门手艺去给人改裤、绞边。
就这样,他在法院街的一个角落,架起了蝴蝶牌缝纫机和一张长桌子,为需要的人做衣服、改衣服,修理缝纫机,这一干又是20年。如今57岁的温师傅,头发已经花白,缝纫机换了好几台,现在的这台也跟了他快10年,踏板已是锈迹斑斑。
“温师傅的手艺很好,几十年了,我都在他这里改衣服。”一位来改裤子的大妈告诉记者,温师傅做工很细,客人提出的要求基本都能满足,收费也不贵。温师傅告诉记者,现在大多数的裁缝店都不是传统的手工,真正像他这样又量又做的几乎找不到了。
“我是家里的接班人,要替家里延续下去。”温师傅无奈地说,自己的孩子根本不愿意学,“裁缝世家”到他这一辈怕是要结束了,传统裁缝这个老行当不知道还能延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