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中国服装30年:折射商道巨变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服装业演绎了不少生动精彩的商业故事。全行业中不乏这样的从业人士:上世纪80年代起,白手起家走街串巷销售服装;90年代进驻批发市场开设档口,将自己生产的品牌服装销往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进入21世纪,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市场网络向代理、直营等多种模式渗透,近两年还在考虑开展网络营销……可以说,中国服装产业一直没有停止过商业创新的探索和实践,商业环境的变化也为服装行业的成长及策略调整提供了新的参照,一代服装人也在不断变革中创造了从无到有的商业奇迹。

      萌芽:“坐商”时代

      改革开放之后,掌握中国命运的决策者们一直在解决意识形态的问题,还围着“是要走市场经济,还是搞计划经济”绕圈子。由于体制上的原因,使得企业不知道市场是什么样子,刚刚从“灰黑蓝绿白”中跳出来的人们,也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服装。

      1979年,汉正街在一片争议声中开始尝试市场经济。此前,服装供给完全是计划式,生产企业不必知道产品最终流向。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迈开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1984年,实行了30年的布票成为历史,成衣业开始阔步发展起来。这时供给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国营服装厂,这些“名牌服装”集中于大中城市百货商场,乡镇居民要买名牌需要“进城”。

      新的商业模式也随之孕育而生。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批贩运服装的人--“倒爷”,他们把时髦服装从广州等城市贩卖到全国其它地方,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以这类服装为基础的“地摊”式服装集散场所。1986年7月12日,有关媒体曾登载过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文章中写道:“对行情反应灵敏的个体服装货摊,迅速推出黄裙子。西单夜市上,放眼望去,一排排黄裙子如一丛丛盛开的黄玫瑰……一位姓程的个体商贩说,他最多时一晚上卖出100多条黄裙子。他从广州买灰黄色洗水布,自己加工出售,每条裙子卖8-18元不等。

      由此可见,当时,服装批发市场的雏形已形成,走街串户、摆摊式推销、前店后厂成为主要的销售形态。比如,西柳服装市场管委会主任李振菏讲述,西柳服装市场的建立,源于一个叫丁岐山的农民。1979年,丁岐山偶然发现自己加工的裤子成本低,售价比国营商店便宜,还有利可图。在丁岐山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效仿,家家开始做裤子、卖裤子,并到东北各地推销,一个马路市场就这样自发形成了。

      可以说,改革开放后,旺盛的市场需求,催生了一个由卖方市场主导的商业时代。不过,在这最初的10年里,服装产业的结构十分单一,经济体制单一、市场单一、产品单一,当时显赫一时的国有企业,沉醉于坐等销售的模式,习惯于短缺经济的“以产品为中心”的思维,这也是导致后来国有企业消失的重要原因。

      成长:集体突围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服装产业表现得非常活跃,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地区涌现出许多服装企业,整个产业也越来越走向成熟。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后,许多企业家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第一批领军企业由此诞生,名牌战略在服装行业被明确提出。

      在这一时期,服装商业以两种形式为主:一种是批发市场,一种是零售市场,两者互为支撑又互为互补。虽然流通格局看似并未发生大的变动,但实际上暗流涌动。

      一方面,服装批发市场遍地开花。90年代中后期,批发市场成为服装流通主要渠道,部分市场向着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迈进。与此同时,大型零售商业改革也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开始了,商业公司、商业集团,商业大厦登上舞台,商场成为城市居民服装消费主要场所,也成为有实力品牌企业的首要选择。

      另一方面,9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1998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后,中国服装市场也逐渐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一些思想敏锐的企业家认识到这一点,应时而动。杉杉通过加工外包和借助特许加盟商之手来使杉杉脱离销售、生产环节,只专注于服装业“最具核心价值”的环节,不啻为一种成功的尝试,而把“虚拟经营”玩得最好的当属美特斯邦威。

      1994年,美特斯邦威创建之时,总裁周成建只有400万元的原始资本。由于资金有限,他决定采用一套独特的经营模式--生产、市场两头在外,集中精力运营品牌。当时,这种虚拟经营的模式并不为业界接受,还称其为“空手道”,周成建甚至被称为“虚拟先生”。然而,短短几年后,美特斯邦威的成长速度,让服装业见识到轻资产运营的威力。

      至此,服装企业涉入渠道的模式分化为两种:一种是从做制造延伸而来,譬如雅戈尔、杉杉、红豆、虎豹等,都是1980年代以服装制造起家,90年代开始建设或经营渠道;另一类是90年代中期从做品牌营销切入,譬如美特斯邦威、以纯等,外包制造,以特许专卖的方式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90年代中期以后,特许经营模式开始在服装业风行,并逐渐成为主流模式,诸多企业特别是男装品牌都乐于采用特许专卖拓展终端市场。“如果不能够把一个工业品牌成功转型为商业品牌,市场的发展终归要有很大的局限性。”雅戈尔服饰副总经理陈志高这样说。

     

[1] [2] 
  • 相关阅读
    1. 中国失去服装生产霸主地位
      破解高跟鞋的秘密
      中国特有的“鞋拔子”文化
      追溯高跟鞋历史 清代马蹄底文明后宫
      问计传统文化 服装业放眼生态文明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