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斯特自动验布技术的发展
纺织业传统的织物检验方法是人工验布,一人一台验布机对生产的织物进行全检。人工验布适应于各种织物如原色布、刺绣花布、单染色布、印花布、平纹织物及三维织物等。一个认真的验布工,基本上可满足对各种织物的检验要求。通过检验识别各类纺织疵点,并对疵点进行分级。几乎可检验出织物的所有疵点。
人工验布的弱点是产量有限,不如自动验布机容量大。
人工验布最大集中精力的时间仅为20~30min,超过这个时间,验布工就会产生疲劳。
验布工1h内最多发现200个疵点,假如验布工在连续20s时间里没有发现疵点,其注意力将相对降低,并只能对较明显的织物疵点作出反应,不论验布工水平多高,漏检总是存在的,最大漏检率达30%。由于织物外观疵点无规律性,因此,人工验布检查出来的问题可能是疵点,也可能不是疵点。疵点可以分级。可分为有害或无害疵点。
验布工工作质量不是永恒的,他依从于许多因素:如疵点出现的频率、类型及尺寸大小,工作环境及验布工瞬间的心情,都会影响验布结果。
整个验布过程中,验布工的眼睛-大脑形成信息系统,验布速度在5~20m/min(很少有60m/min的车速)条件下,验布工眼睛距布面为1m,可清楚的察觉到直径为18mm面积内布面上的问题。疵点特征包括疵点大小、形状、色泽、对比度、织造均匀度等,疵点的重要性及对工厂下游工序的影响,都要连续做出评价并做出标记。
布面疵点定等分级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判断疵点能否修复及可忽略不计的问题等都要在8h工作时间内完成。国外把验布与分等定级划为二个环节,即验布工只发现疵点并做出标记,有分等工进行分等或修复处理。
由于人工验布对疵点检验的可靠性及重复性不能满足要求,随着织机产量不断的提高,人工验布越来越暴露出不足。
人工验布仍在一些领域及地区大量采用,但高速度可靠性的自动化验布体系的出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验布共走的发展方向。
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自动验布的研究,随着纱线及织物质量的提高,纺织生产过程自动化监控水平的发展以及减少,纱线在织造过程中应力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可否取消验布或仅仅把验布当作提高产品质量的一个环节来处理。首先对全部织物进行综合性全面检验出的问题中及时发现生产的故障等。
瑞士蔡尔伟格尔-乌斯特公司1983年开发自动验布体系,1987年在巴黎展览会上展出了乌斯特Visotex自动验布机,在一些纺织厂得到应用,但由于自动验布机价格昂贵,对织物检验范围有限,发展受到限制。
目前,国外已解决了上述问题,并在以下两项技术上有新突破,在发达国家生产过程已形成信息网络,且有灵活的适应性,自动验布机扩大了对各类疵点的识别能力,可在很大范围内得到应用。
此外,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微电子的发展,纺织企业应用高性能可并联工作的微机处理机减少了对一些硬件的需求,费用大大降低。
二、瑞士乌斯特自动验布体系的任务:
1. 能掌握与识别织物各类疵点的特征;
2. 正确确定疵点在布面上的位置;
3. 自动做好标记;
4. 记录储存疵点信息;
5. 自动对疵点进行分析、定级。
自动验布机主要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原色布经过两个照射光源即反射光或传导光。光源类型的选择主要考虑织物密度、疵点种类及能指出纺织生产过程中发生疵点的环节。
依据被检验织物的宽度,在光源上方放置2~8个专用CCD高清晰度在线摄相机。织物宽度110~440cm,摄相机对织物进行连续扫描检测,其间距为1m。可高清晰度检验通过的平面。
对新的疵点,自动验布机具有对第1米织物初始认识阶段,记录储存疵点的外观,使织物通过自动识别程序。
正常的检验速度为120m/min自动验布系统可对布面外观的局部问题进行检验和分析,判断是否属于疵点,根据判断分析结果,自动验布体系在布面上做出标记并进行分级。
自动验布体系是由终端控制系统控制工作的,特殊疵点的检验标准及分级依据均被记录、储存或有条形码输出,由终端器进行报告。
被检验出的疵点在荧光屏上即时显示报告,速度快捷简便。对频率发生高的疵点或很少发生的新的特别疵点。自动验布系统都能适应,做到直观显示,正确评定和纠正性的检验结果。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