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鞋业“科技兴企”之路:探索与再出发
随着人民币升值,成本上涨等诸多因素导致今年鞋服产业并没有出现往年的“金三银四”,市场成交量一路快速下滑的惨状令人始料未及,更有不少中小型鞋服企业不得不关门停产,并且知名品牌在央视黄金时段的广告投放也嘎然而止。对于国内整体鞋服市场销售出现群体性下滑的现象,行业观察专家各抒己见,言人人殊。
仔细分析发现,制鞋企业的无奈主要来自内外两个方面。企业的外部环境是油价高涨,80%鞋材成本与石油下游产品有关,引起鞋材成本上升;物价上涨,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人民币升值导致汇率波动;国际贸易壁垒、技术壁垒重重;制鞋行业的销售渠道重新洗牌;制鞋行业掀起技术革命。企业的内部环境是:用人成本大幅上升,员工流动率加大,企业的管理难度加大,企业的综合成本上升;与此同时,跨地区、跨国管理,对于企业的管理人才提出更新的管理素质要求。
大量事实和现状表明,中国制鞋业不能靠廉价来生存了,科技研发是制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是制鞋企业未来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筹码。可喜的是,很多制鞋企业经历了风雨之后,认识到了这一点,勇走科技兴企之路。
奥康:以科技创新走在制鞋行业的前列
在一般人的眼里,做鞋的就是干粗活的,跟高科技实在难以搭上边,而奥康集团在做鞋时,不单跟高科技搭上了边,建立了全国首家鞋类企业综合性科技研究院——奥康鞋类科技研究院,并且还研究出包括国内首款步行科技与人体工程完美结合的“氧循环呼吸”鞋、折叠高跟鞋、按摩减压高跟鞋及首款瘦身计步鞋。
早在2006年9月4日,奥康集团就投资300多万元,与浙江大学联合完成了中国第1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要决技术创新商机——脚型丈量仪。该机器的成功研发,预示着奥康集团为中国的制鞋行业带来一场新的“数字化”产业革命,并将引领国内鞋类消费进入个性化定制的新时代。
随后,奥康集团在鞋业科技创新方面四处出击,先后跟陕西科技大学、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等联合,利用自身对市场前沿的研究,产学研结合走出一条自己科技创新之路。仅2007年一年,奥康集团申报的产品技术专利就多达50项,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等。而这些技术专利目前已经在奥康的2008奥运礼仪鞋、GPRS定位鞋、呼吸鞋、减震鞋、可伸缩高跟鞋等功能鞋上使用。
对于鞋企来说,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不单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最舒适、最完美的产品,更重要的是企业在科技创新后,还可以加大申请专利的力度,这样不单可以有效防止“抄袭”,还可以改变目前市场上“款式雷同”局面,独享一定的市场空间。
奥康鞋类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徐建亮告诉记者,奥康鞋类科技研究院现有鞋类开发设计人员300多人,其中不乏从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引进的设计大师,年投入研发资金约3000万元。以科技产品研发为主要导向,涵盖了新材料、新产品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以及标准化工程、知识产权保护、时尚流行研究、产业发展规律研讨等软科学领域内容。
并且,为实现技术突破,奥康集团曾先后投入2亿多元引进30条国际一流生产流水线,在总部、东莞及意大利米兰设立了三个鞋样研发中心,瞄准鞋业最新时尚,开发新产品。目前,奥康鞋类科技研究院已申请发明专利8项、新型专利31项、外观设计24项,共计63项。
双星:科技创新是其快速发展的“杀手锏”
双星集团总裁汪海早在十五年前就提出:创新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双星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永远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汪海又说:今天已不是大鱼吃小鱼的年代,而是快鱼吃慢鱼的年代;今天不创新,明天就落后;明天不创新,后天就淘汰。只有具备持续自主的创新能力才是成长为快鱼的“杀手锏”。
在技术创新上,汪海始终坚持破坏性的创新,他突破小改小革、小修小补的局限性,在双星发动了一场人人参与的创新的“人民战争”,从工艺、技术、设备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双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力度都明显增强。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