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企业两极分化加剧
中国出口企业的“低增长、高成本”时代正在到来。
刚刚落幕的第109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依旧人头攒动,成交活跃。但祥和的画面并没有给广大的出口企业增添幸福感,相反这个指数正在一路走低。
由于担心汇率和政策风险,外贸商们只敢接利润相对薄一些的短期订单。
更让这些企业痛苦的是,虽然成本明显上涨,但产品价格却上行艰难。
一位参加了广交会的商务部人士说:“这次参会最大的感受就是出口商在涨价,但是上涨空间又非常小。”
高成本
在预期订单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的同时,诸多参展商却对接到订单后能否赚到更多利润信心不足。“现在的买家下订单前,往往把整个展馆同类产品做比较,把价格压得很低。只见订单不见利润,企业生存维艰。”一位来自深圳做电子产品配件的参展商告诉记者,他说目前的毛利率也就是4%-5%,比以前跌了一半。“汇率、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一系列不利因素聚集在一起,我们的利润空间已经到顶了。”一位参展商这样对记者表示,但由于国内企业同质竞争太厉害,所以即使利润被挤压,加价也相当谨慎。
出口毛绒玩具的苏州开元国际集团负责人也对记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说,一方面成本上涨,特别是石油涨价导致化工材料价格明显上涨,另一方面提价难。
同时,短单也成为外贸商的首选,“我们不敢接长单了,汇率风险太大”一位参展商说。
今年华交会(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情况也显示了这样的担心,中短单占89%,6个月以上的订单仅占一成。
中国第一纺织网首席分析师汪前进分析,前两年出口中短期订单占主流的主要原因是采购商对后市比较谨慎,以阶段性补库存为主,不愿下长单。而今年情况则完全不同,由于汇率、原料价格变化频繁,出口企业普遍不敢签长单甚至有单不敢接,出口企业利润下滑比较明显。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为1.47%,今年1-2月,进一步下降到1.44%。
“虽然成本激增,但出口提价困难不小。”上述商务部人士说。
他介绍,华交会上纺织企业订单报价普遍同比上涨15%-20%,个别产品提价幅度更高。然而,外商对10%-15%以上的提价普遍难以接受,部分欧美客户已经开始缩减在华的采购量,部分低端商品会更多倾向从东南亚等低成本地区采购。
在原材料价格升高、劳动力成本升高、人民币升值“三高”带来的持续压力下,出口企业涨价在所难免。但为了保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提价幅度事实上远低于成本的上升幅度。
本次广交会上,出口退税率下调的传言更加深了出口企业的担心。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