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纺服贸易:日趋正规多样化
对于拥有1亿多人口,且轻工业并不发达的俄罗斯市场来说,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具有绝对性优势。从火车站台上的吆喝买卖到集装箱市场上的批发生意,以价格取胜的“中国制造”纺织品服装是我国对俄贸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经历了如履薄冰般的“灰色清关”后,如今,中俄纺织品服装贸易渠道正朝着更为正规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火车站台上的快速贸易
上世纪90年代初,价格低廉的中国服装、鞋类、日用品等在俄罗斯遍地开花,林芳和他的丈夫作为第一批奔赴俄罗斯的“国际倒爷”在火车上开始了他们的贸易之旅。“那时从北京坐火车到莫斯科全程需要7天7夜,许多中国人就利用火车的停站时间卖货。”谈起在俄罗斯淘得的第一桶金,林芳对那番场景仍记忆犹新。“火车驶入俄罗斯境内的第一站,我们就开始卖货,把各种款式的服装挂在车窗上,一人拿货,一人收钱。经过七八站之后,我们也就基本把货卖完了。”到了莫斯科之后,林芳将一麻袋的卢比换成美元,再坐火车一路返回北京。“虽然一次能挣到两万多美金,但这样做买卖也十分辛苦,有半个多月的时间都要在火车上度过。”
回忆起这段经历,许多俄罗斯的华商都深有感触。有着十几年对俄出口经验的赵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列车对乘客携带行李限重,为了一趟能多赚些钱,人人都绞尽脑汁尽量多带货上车。“我的一个朋友为了多带几件货,自己身上套了5件羽绒服,他一米六的个头从背影看上去就像个气球,还经常被狭窄的安检口卡住。”
小小的车厢内浓缩了赴俄淘金人的众生百态,在火车上做生意也成为每个华商都经历过的必修课。之后的几年,随着俄罗斯运输系统不断加强监管力度,这种贸易渠道也逐渐销声匿迹。更多的华商选择前往一线战场,开始了他们的“集装箱”生涯。
集装箱市场关闭推动“白色清关”
位于莫斯科的切尔基佐沃集装箱大市场曾是俄罗斯纺织品服装的重要集散地。集装箱市场是因每个店铺都用集装箱搭建而得名。尽管一批华商终于在俄有了落脚之地,但是每周接二连三的货物查抄却使得商家的买卖难以为继。
在集装箱市场的鼎盛时期,华商们的商品绝大多数通过“灰色清关”这一非法渠道进入俄罗斯,这一渠道虽是执法部门默许的,但由于没有经过合法的手续,得不到有关部门的正规报关单,所以俄政府一旦查抄或检查商品,华商必吃“哑巴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货被拉走,华商们在俄淘金之路随时会面临货物被查抄的梦靥。
2009年6月,俄罗斯政府掀起打击“灰色清关”的新一轮战役,集装箱大市场被无限期临时关闭,在俄华商承受了巨大损失。据统计,在此次关闭市场事件中,遭受损失的企业约5万家,直接经济损失400多亿元人民币。“我的一些朋友在俄货物被扣押、在国内又背负着债务。由于没有退路,他们甚至动了轻生的念头。”赵先生说。
从火车站台卖货到集装箱市场的“灰色清关”,这些背离正规渠道的贸易方式注定了被市场遗弃的结局。在饱尝了“灰色清关”的艰辛后,越来越多的对俄出口企业意识到采取正规渠道通关的重要性。现而今,大多数业内人士都逐渐认同“白色清关”的渠道。雅宝路市场内一家运输代理公司的工作人员说:“以前的‘白色清关’效率很低,有时候甚至要等半年,而中国出口俄罗斯的服装产品季节性又很强,经常导致清关后的货物已经过季,影响销售。现在俄罗斯也在改革,‘白色清关’的速度和价格已经和当时的‘灰色清关’相差无已。有了正规的贸易渠道,费用又相对合理,‘灰色清关’自然逐渐淡出。”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