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速到高效——杨世滨:针博会5年的坚守与变革
同一个季节,同一个会议室,也同样是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的访谈,开启了新一轮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的报道序幕。离展会的举办还有3个多月的时间,这3个多月里,我们可以期待些什么?杨世滨从行业的高度进行了阐述。
从高速到高效
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今年是第5届,这5年跨越了“十一五”与“十二五”,也是中国针织工业发展较有特色的5年。
“2005年、2006年是针织行业发展的转折期,在这两年中,针织全面超越了梭织。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于2007年诞生,之后它一直与行业的高速发展相伴相随。”杨世滨介绍道。他用“高速”二字来概括“十一五”期间针织行业的发展态势,有数据为证:“十一五”末,针织产品在服装、装饰用、产业用三大领域所占的比重均得到大幅提升,占服装的比重55%,占装饰用比重约15%,产业用比重约20%;合计纤维加工量为1350万吨,约占整个纺织行业纤维加工总量4130万吨的1/3,而中国的纤维加工量占世界的一半,如此算来,中国针织纤维加工量就占世界加工量的1/6。在“十一五”期间,中国针织工业还培育出了一批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他们常常是针织博览会上的亮点。
尽管“十一五”期间针织行业的成就很突出,但杨世滨也指出,人工等成本的上升以及与周边国家竞争的加剧,让行业在“十二五”面临着转型。对此,杨世滨认为:“‘十一五’是高速发展,‘十二五’就应该是高效发展。”
在杨世滨看来,实现高效发展有几种途径。首先,采用产业链合作的办法,缩短企业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降低生产成本。其次,提高企业自身的生产效率。杨世滨介绍说,2005年行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为16.96万元/人,2010年提高到31.63万元/人,而“十二五”的目标是要达到60万元/人。
最后,通过营销模式的改变来提高效率。在杨世滨眼里,中国的商业模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中国很多东西都比国外卖得贵,为什么?跟营销模式有关。”他建议,今后在完善营销网络的过程中,要考虑发展网络销售。就针织产业而言,袜子(尤其是男袜)很适合网上销售,因为标准化程度很高。杨世滨相信,未来网络销售将对行业的影响比较大。
2011年,进入“十二五”开局之年的中国针织行业面临着提升,而即将完成5年轮回的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又将孕育着怎样的变革?
针织展的5年蝶变
作为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牵头,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与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呕心沥血打造的专业展会,今年的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承载着厚望,因为无论是行业本身还是展会都站在了转型升级的历史节点上。
而杨世滨作为行业组织的领头人,关于针织展未来的方向,除了遵循展会自身的规律外,更是将行业未来发展的思路融入其中。或许这正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旗下展会共同具有的烙印,跟一些纯商业性的展会相比,它们更强调行业性。
“对于今年的针织博览会,我有几点想法:第一,希望向针织成衣、外衣倾斜;第二,加强区域合作;第三,强化代理制。”杨世滨说。他的这几点想法正是根据行业新近呈现出的趋势而生发出的。他认为,目前针织的外衣化趋势发展得越来越快,毛衫、户外服、休闲服越来越多姿多彩,这些产品也将成为本届针织博览会展示的重点。以前在展会占有较大份额的上游产品的展出规模今年将压缩,下游产品的面积将得到扩展。不过,关心针织原料的观众也不必焦虑,因为中国国际纱线展(秋冬)将同期同地举办。两个展会曾经一度分分合合,而今终于下定决心,今后要捆绑在一起,因为纱线展更能借助针织展找到有效客户,而针织展也可以通过纱线展促进产业链的合作。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