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皮都”之梦:市场左右的质量判断
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一双双名牌鞋从河南走向世界。
开篇的话
你知或者不知,它们都来河南了台湾富士康集团、宝成集团,美国美泰玩具等。
你信或者不信,它们已有或将有“河南造”锐步、UGG的鞋,耐克、阿迪的衣服,麦当劳的玩具和芭比娃娃的裙子等。
“到河南去”,正在成为国际知名代工商们的最佳选择之一。
它们不仅看中了河南的土地、劳动力、资源以及最朴素的诚意,还为“河南制造”投下了一张信任票虽然有起起伏伏,但“河南制造”螺旋式上升的势头,谁都无法改变。
代工商们,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处于相对低端的位置。它们收获着微薄的利润,却承受着最严苛的质量压力。市场的大手,左右着它们对产品质量、产业质量、经济质量的判断。
3月下旬以来,本报记者在周口、洛阳、郑州等地进行多方采访,希望以行走的方式记录河南加工贸易的勃兴,描摹“世界品牌、河南质量”的侧影。
策划 财经新闻部
首席记者 王鲁峰 实习生 蔡曦 文 记者 杜小伟 图
针车女工
一针一线地“缝制”幸福
在周口市西华县凯鸿鞋业,针车车间女工刘三妮小有名气一是她资格老,是第一批员工;二是她手巧,干出的活又快又好,拿的工资高。
刘三妮原本是县城一家企业的下岗女工,到凯鸿鞋业上班前,在做卖馍的小生意。2008年,台商薛富雄到西华县投资建厂,刘三妮经过培训后成了一名鞋业工人。
从卖馍商贩重新做回产业工人,每个月能拿到2000元,刘三妮很珍惜,也很认真。虽然只参与缝制这一道工序,但刘三妮为自己做的鞋能卖到欧美市场而高兴。在一针一线的缝制中,她也在缝制着守着家人过好日子的幸福。
2008年,刘三妮选择留在周口守候幸福时,郭淑君则选择离开离开台湾北上中原。
薛富雄几次考察西华后,决定投资建设西华凯鸿鞋业。郭淑君被薛的梦想感染,追随他一起到中原创业。
经过3年时间,凯鸿鞋业的发展已是风生水起:今年,7条生产线已全部投产,预计可完成出口990万美元。
记者在车间内看到,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后,一双双时尚的舞蹈鞋、夹趾凉鞋从生产线上下来,走向欧美日等地的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