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0年缝制设备行业
2010年,缝制设备行业可谓“久旱逢甘霖”,市场在极度萧条2年多之后迎来强劲复苏行情,广大企业在举步维艰之际如获重生,部分企业业绩增幅惊人,创下历史新高。然而,在市场火爆的同时,企业也承受着成本上涨、缺工缺货等诸多困扰和压力。为了总结得失、吸取教训,使行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特对行业过去一年的表现进行概括和梳理,盘点行业2010年的苦乐际遇。
关键词一:缺货
事件回放:缝制设备市场在萧条了2年多之后,自2009年第四季度起出现明显复苏的迹象,进入2010年,市场呈井喷态势,令企业措手不及。由于金融危机期间众多生产企业,尤其是零件企业大幅减员,导致产能严重下降,加之产业链各环节库存消耗殆尽,一时间,几乎所有产品供都不应求。2010年,缝制设备产业链各环节都缺货,零件厂缺毛坯,整机厂缺零件,经销商缺整机。在过去的一年中,几乎所有接受过本刊采访的企业,包括零件企业、整机企业和经销商,缺货比例都在两成以上。
于是,行业出现了一股罕见的“逆流”:整机厂采购人员甚至老板都亲自跑到零件厂去催货,整机厂销售人员甚至老板的电话都被经销商打爆。要知道,在以往,这些“诉求”行为都是由上到下的。尽管大家都说2010年的市场总需求没有危机之前的2007年大,但产能的不足使市场呈现出2004年以来最火爆的局面。
点评:在严重缺货的形势下,行业整零关系在2010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众所周知,一些以往付款情况不好的整机企业,即使带款提货甚至预付货款也拿不到足够的零件,只能眼睁睁看着生意流失。痛定思痛,整机企业开始反思,开始重新审视整零协作关系,重新思考企业的定位和发展战略。要说零件紧缺给行业带来了什么好处,那就是加强供应链建设开始成为整机企业自觉的行动,成为行业的共识。加强供应链建设的的核心内容就是整机企业重视零件企业,引导、扶持零件企业发展,而不是把零件企业当做“融资平台”。从博弈走向共赢是整零共同进步,行业和谐发展的唯一出路。
关键词二:缺工。
事件回放:在本刊上一期聚焦报道中,很多企业负责人在总结2010年时都把缺工、招工难列为“最困惑”的问题之一。造成2010年市场供不应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缺工,出了不货。尤其是去年年初,各企业都在千方百计招聘员工,以增加产能。招工成了很多企业当务之急的工作。杰克、通宇、美机等企业去年年初新员工的招聘计划都100人以上。即使在2009年就开始大规模招聘新员工,杰克去年年初的员工缺口仍然巨大。据说,当时杰克将老员工每介绍一个新员工进公司的奖励从500元提升到了1 000元。更多的企业则采取降低应聘条件的办法来吸引新员工。
然而,无论采取什么办法,多数企业还是没能满额招到合适的新员工。比起整机企业,零件企业的缺工问题更加突出(图1)。去年9月,本刊记者到重庆零一采访,其总经理陈启鸿说,从2010年年初开始,公司陆续招聘了110名新员工,最后留下来的只有40人。 陈启鸿断言,缝制设备行业的用工形势将越来越严重。
点评:在2010年的中国,缺工成为很多行业的发展瓶颈。包括缝制设备行业在内的传统制造业更成了缺工的重灾区。由于就业人口的持续减少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崛起减少了劳动力的外流,加之传统制造业对新一代就业者吸引力不强等因素,缺工已经成为缝制设备行业必须面对的常态化问题。如今,很多经济学家都断言中国的人口红利时代已经结束。对企业来说,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拥有一支稳定的员工队伍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应对“用工荒”,企业必须善待员工,要给员工合理的待遇和舒适的工作环境,更要给员工成长的舞台,给员工尊严。否则,老员工人心不稳,新员工招不到,企业的发展就根本无从谈起。
关键词三:涨价
事件回放:如果要用一个汉字来形容、总结中国的2010年,那一定是“涨”。小到绿豆,大到房子,真可谓“无所不涨”。在缝制设备行业,众企业也深受涨价之苦。各种原材料的持续涨价使零件企业苦不堪言;部分零件的涨价让整机企业背负更大的压力;一些整机产品的涨价则蚕食了经销商的利润。而员工薪资的上涨则是所有企业都必须承受的负担。此外,缝制设备行业还有一种涨价颇让人纠结,那就是整机产品的涨价问题。2010年,面对供不应求的市场,重机、兄弟、中捷等主流品牌相继提高了整机产品的出厂价格,但跟进者却寥寥无几,且整机产品涨价的幅度远不如成本上涨的幅度大。市场火爆的同时,企业的利润并没有随产销量的增长而水涨船高。零件企业、整机企业、经销商都是如此。大家都在抱怨2010年市场火爆,生意兴隆,但却没赚到钱。
点评:在通货膨胀的大趋势下,物价上涨在所难免。对企业来说,上游产品涨价和用工成本上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产品价格和利润水平没有相应的上涨。产品价格没有上涨或者涨幅远不如成本涨幅主要是因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导致企业缺乏价格话语权。国内缝制设备行业有一个怪现象:多年来生产成本持续上涨,产品价格却没有跟着上涨,甚至还一直在下降。造成这个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多年来行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了普通产品的产能过剩和产品的严重同质化。由此引发的价格战、赊账销售、拖欠货款等市场弊端愈演愈烈,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在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下,广大企业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其中,调整产品结构无疑是企业适应当前经济形势、保持健康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开发生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利润、高附加值产品,是企业突破困境、决胜市场的利器。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