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用工荒”该不该慌

      这几天,有关“用工荒”引起的抢人大战报道铺天盖地。今年,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有了新情况:与往年只有东南沿海企业“几个坑等一个萝卜”的情况不同,今年中西部企业也遭遇用工荒。为此,东西部打起了“争夺战”,企业和各地政府为了“抢人”绞尽脑汁。这预示着一场更为严峻的用工抢夺战已经拉开序幕。

      年前,一些业内企业的老总就对节后返工率表示担忧,一边是多得来不及生产的订单,一边是愈演愈烈的用工荒,如果没有足够的工人保证生产,市场再好也与自己无关。为了留住工人,很多企业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招工情况依然严峻。我们的“衣食父母”——服装行业的情况更不容乐观,随着产业转移进程的提速,连劳动力相对充裕的湖南、四川等地也面临不同程度的“招工难”问题,已连续几年出现“用工荒”的东南沿海地区自然更为“惨烈”。这场史无前例的“用工荒”会给企业、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随着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和推进,中国经济的纵深活力凸显, “逆流动”的劳动力队伍正在壮大。从日前召开的湖北省服装商会2011年年会上传出消息:去年湖北全省纺织服装行业投资水平创下新高,预计去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0亿元以上,其中沿海产业转移占到近半。正月初六开始,传统劳动力输出大省湖北便在各地人力资源部门的组织下上演一场抢工大战,出台了多项措施“截留”农民工。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孔雀东南飞”到20世纪90代以后的长、珠三角平分劳动大军,再到近几年来向环渤海、中西部等地区“逆流动”,打工潮的流向转动折射出中国经济区域发展格局的大变迁。

      中西部与东南沿海拉开的农民工“争夺战”,本质上仍然是对廉价劳动力的争夺。在过去的数十年时间里,廉价劳动力为“中国制造”在世界赢得了竞争优势,也托起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廉价劳动力即意味着尽可能低的工资,尽可能少的福利,以及尽可能多的工作量。

      在众多行业中,目前2 500~4 000元甚至更高的缝纫工收入并不算低,但因是计件工资,需要付出“每月仅休息几天、每天需工作14小时以上”的代价才能获得。如今充当主力军的80、90后农民工与上辈们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涌入城市,想要找寻的不仅是一份温饱,还希望有更多的收获。传统制造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待遇,已经不足以吸引他们背井离乡。这也是近几年来缝纫工难招的最大原因。

      而就缝制设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本身而言,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策略。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了以廉价劳动力生产廉价产品的发展模式,而随着中央对农民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这一模式正在逐渐被历史所淘汰。因此,企业需要重新定位,从长远发展角度入手,加大对产品升级、工艺换代等方面的投入,而不是盲目扩大生产规模。

      从长远来看,“用工荒”并非是件坏事,它传递了一些积极的信号。首先,农民工在今后的择业中,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农民工待遇的提高,最终都会反映到国内消费需求的增强上,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招工企业在“用工荒”的倒逼下,也不得不做出一些调整,这或许将是倒逼沿海地区中低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又一大动力。因为,面对“用工荒”,粗放式发展企业硬熬的结局无非是两个:一是熬不过去而死,二是即使熬过去,也不会有灿烂的前景。事实上与其将“用工荒”视为困境,不如说更是“倒逼”。可以说,“用工荒”客观上“配合”了国家产业升级与转移的宏观战略,利于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但另一个问题值需引起全社会人士的关注:就在各家企业为“用工荒”犯愁的同时,刚毕业就待业的大学生却并不在少数,中国的劳动力依然处于相对过剩的状态。面对这样奇怪的现实,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有关部门,都很有必要思考一下“用工荒”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如今,缝制设备行业呈持续上升态势已有一年多光景。很多企业又开始变得“亢奋”,市场萧条期曾制定的诸多转型升级策略在利益的驱动下被抛之脑后,盲目扩大生产,不注重质量,不维护品牌……但如果诸位到终端企业实地走访走访,会从大面积空置的机台中悟出些什么。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