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行业解析:中国品牌身陷选择题
一个崛起的大国一定要有自己的世界级品牌。中国企业家从没有放弃建立世界级品牌的梦想,联想、海尔、青啤都在走出国门,迈向世界。但进入21世纪的中国本土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并没有与国力同步增长,中国品牌既有外患也有内忧。
外患是指中国品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激烈竞争中,纷纷被国外品牌收购,随之在市场上销声匿迹。达能收购了乐百氏;中华受控于联合利华;南孚电池落入吉列手中,之后退出海外市场;小护士、大宝、美加净等国产化妆品品牌纷纷被国际性大牌收购,中国国产化妆品品牌几乎全军覆没……
除了外患,中国品牌还遭受着内忧的困扰。那就是中国消费者崇洋的消费倾向,以购买洋品牌为荣,以不买国产品牌为自豪。从中国游客在海外大肆搜购世界名牌就可以看出中国消费者强烈的“崇洋”消费情结。
内忧外患的中国品牌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品牌必须做出改变。
微笑曲线还是哭泣曲线?
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是宏基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提出的理论。微笑曲线中间代表制造能力,左边是研发和创新的能力,右边是开拓市场和打造品牌的能力。微笑曲线要求企业追求位于左右两边的研发创新以及市场、品牌,弱化制造的主导地位。哭泣曲线和微笑曲线刚好相反,在哭泣曲线中,制造能力处于最强的地位。
而中国制造目前的现状恰恰是一条哭泣曲线,高制造能力,低研发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但中国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并没有为中国企业带来足够的利润。
诺基亚在苹果出售一部iPhone手机的时间内可出售13部手机,但苹果从一部iPhone获得的利润却远大于诺基亚从13部手机中获取的利润。iPhone能获得如此巨大的利润就在于其成功的品牌创新和巨大的品牌影响力。iPhone的出现重新定义了手机,但国内为iPhone做代工的企业却过着别人吃肉、自己喝汤的日子。而且,随着成本优势的逐渐减弱,代工制造企业们所喝的汤的油水也越来越少了。
因此,中国企业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发展模式,要从哭泣曲线转变为微笑曲线。中国各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也就是加强研发创新,加强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与服务。
做生意还是做品牌?
中国品牌纷纷被国外品牌收购,诚然,这是激烈的市场竞争所导致的结果,但也与中国企业家的经营心态密不可分。“做企业就像养猪,养大了就得卖”,相信有这种想法的中国企业家不在少数。观念决定行动,有这种想法的企业必然难逃被收购的境遇,有这种思维的中国品牌就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大多中国企业主其实奉行的是做生意的经营理念,没把品牌化生存上升到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既然做的是生意,那就以赚钱为唯一目的,有钱可赚,为何不卖。正是这种“生意经”让中国品牌失去了很多走向世界的机会,大多很有前景的品牌就在企业主的这种思维中夭折。如果中国真要发展自己的民族品牌,真要打造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就必须改变这种做经营理念,树立做百年品牌的经营策略。
以品牌化的理念去经营,还会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力。以做生意的思维经营,生意败了,企业就倒闭了。如果以品牌化的理念经营,企业倒闭了,但品牌还在,因为品牌具有超乎于企业实体的能力。比如沃尔沃被吉利汽车收购了,虽然在此之前也是几易其主,沃尔沃的经营者不断变换,但沃尔沃这个品牌却屹立不倒,其经营者都能把这个品牌卖个好价钱。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