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晋江鞋企绝地反击 知耻后勇夺冠中国鞋都

          温州与晋江同为“中国鞋都”,但内向型的晋江鞋业在品牌和资本市场的影响力已经超过先行者温州。

        “那时候有一个温州来的嘉宾,给晋江的企业讲述温州鞋如何昂首阔步行走市场,温州鞋如何具有产业优势等内容。”1999年,浙江温州人章锦纬在福建晋江开办了彩印工厂,就近供应晋江制鞋企业。那一年,首届晋江鞋博会(现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开幕,章锦纬作为为数不多的外地人在会场里“摆摊”。当时,没有多少人能够预见,晋江鞋革产业发展的新纪元就此开始。让章锦纬更没想到的是,2010年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期间,已经成为晋江市工商联温州商会会长的他,竟然接待了20多位来晋江“取经”的温州鞋革企业老板。

        两极分化的温州鞋业

        鞋革,是温州经济血脉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然而,有着“中国鞋都”之称的温州,却在2010年上演了一系列“两极分化”的剧幕。

        当地传闻,2010年,温州鞋企关闭、转产近70余家,5年来,温州鞋企总数消减2000余个。在消失的企业中,除了倒闭和转产的,还有很大一部分选择了外迁。

        瓯北是温州的工业重镇,从温州出发,一路上除了高楼林立,还有一块块光鲜的户外广告牌以及各类厂区的巨幅招牌,奥康、红蜻蜓、康奈等当地鞋业巨头的身影闪烁其间。在瓯北镇镇政府门前的转盘桥口,有八个“走南北路,穿南北鞋”的红漆大字,因历时久远而显得斑驳。

        “南北鞋业”,一个很容易联想到经营者野心的企业,正是温州数千家小规模鞋企的代表之一,如今已被市场无情吞没。

        一位业内人士说,竞争激烈,劳动成本提升,原材料涨价,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鞋企便面临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因此小型鞋企大量“消亡”并不意外。

        “市场优胜劣汰很正常,这对整体行业产生不了什么影响。”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秘书长谢榕芳对《浙商》记者评述着这种变化。她认为,温州鞋革行业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出现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两极分化。”

        2011浙商全国500强榜单记录着这一变化。

        榜单中,温州5家鞋企入选,新增了一家金帝鞋业。排名座次为:奥康、红蜻蜓、康奈、巨一、金帝分别以50亿元、30亿元、26亿元、35.9亿元、10.1亿元列第139名、216名、233名、183名、432名。

        2011浙商全国500强榜单中,5家鞋企营业收入总额都较上年有明显增幅,其中红蜻蜓鞋业以54.6%的营收年增幅列子榜单增速TOP100榜第84名,其在总榜单的排名也较上年上升71位;巨一鞋业和康奈鞋业也分别依靠15.4%和16.6%的营收年增幅,把自己的排名分别拉升了39位和12位。

        温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温州770家较大规模的鞋企完成了生产总值百亿元,产量2亿双,同比增长11.5%

        晋江后来居上
        在晋江20多年的章锦纬见证了晋江制鞋业的成长和兴盛。

        目前,晋江是中国内地最大的旅游运动鞋生产基地和世界运动鞋的重要生产基地。该地现有鞋类生产企业3016家,年产鞋9.5亿双、皮革总产量10亿英尺,2010年实现鞋类行业总产值超过500亿元,运动、旅游鞋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世界总产量的20%。

        “全球平均每12个人就拥有一双晋江鞋。”章锦纬告诉《浙商》记者,晋江鞋业拥有12家上市公司和26家上市后备企业,全市鞋业企业累计拥有31枚中国驰名商标、9件中国名牌产品、36件国家免检产品,“国字号”品牌总数占全国运动鞋行业的一半以上。

      

[1] [2] 
  • 相关阅读
    1. 一家外贸鞋企的转型突围之路
      “匠心智造,全新升级”,中捷电脑罗拉车提高鞋企生产效率!!
      晋江见闻录:一双鞋子的自动化历程
      温岭鞋业研发中心落户福建晋江 9家龙头鞋企入驻其中
      “晋江鞋企” 的传奇一生 它是如何毁灭的呢?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