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三来一补企业转型倒计时
在珠三角经济腾飞的过程中,加工贸易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但资源利用率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先天性弊端也逐步凸显。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环境调整、国家日渐收紧加工贸易政策以及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加工贸易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狭小,开始在或转型或被淘汰的命运十字关口徘徊。
为推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广东省已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其中,以设备免税结转政策能为企业转型节约较大成本。海关总署已宣布,这项优惠政策将于6月30日自行中止;逾期转型的,届时将加征17%的设备增值税。这明显刺激了不少“三来一补”企业的神经,扎堆转型愈演愈烈。
本报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在转型大军中,既有寄希望拓展内销、打造品牌的企业,也不乏被动跟风者。凤岗嘉辉塑胶五金制品厂高级行政经理李冠中向记者表示,企业在大限前作出转型决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势所趋”。“不排除转型之后,通过改变经营体制、经营模式,会有进步。但如果说转型之后效益会很好,还不敢肯定。”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称,“三来一补”企业转型需要企业具有转型的愿望和需求,强制要求并不能获得最佳效果。但目前具有主动转型意识的企业数量不多,大部分企业还在观望。深圳市加协转委会去年针对来料加工企业转型升级的一项调查显示,深圳已办转型的企业不到10%,不希望转型的占20%,观望态度的65%以上,大部分企业因成本、结转、程序等问题而不敢轻易转型。而解决此一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应充分考虑企业的相关问题,并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完成转型。
东莞加工贸易企业月底迎大限
主动转型VS“被”转型
凤岗嘉辉塑胶五金制品厂(下称“嘉辉”)是东莞典型的“三来一补”企业之一,目前的主营业务是为国外知名电子产品代工生产外壳以及电脑周边设备。
据李冠中介绍,公司几乎已经处在了亏损的边缘。“五金、塑胶等零配件利润最好的时候能去到7%到8%,打印机等电脑周边产品虽然批量大,利润却不高,仅为3%到4%。金融危机后订单减少,利润率大幅度降低。而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导致用工成本大幅提升;匆忙地实施也让工厂的劳动纠纷数量剧增,当时积累的劳资矛盾,差不多用了三年的时间才平复下来。加上最近日本地震,公司有30%到40%的外销份额都在日本,供应链的断裂对公司产品的装配和营业额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2010年嘉辉年报显示,年利润仅约1000万元,利润率0.8%,相比2007年年报显示的1亿多元利润,三年时间整整下降了87%。”
李冠中称,投资企业最大的目的是赚取利润。“我们平衡过转型或者不转两种路径发展的盈利拐点。在公司的主营产品中,机箱外壳是不能直接拿到市面上去卖的,需要拿给电脑厂家装配进主板等其他配件,一起销售;打印机这块业务也不能独立完成,两三个关键部件还掌握在供应商手里。产品的特殊性,我们即便转型了,内销也不是要发展的主要方向。还有,我们发现,政府在不断动员企业转型的过程中,还在批准新的‘三来一补’企业成立,并没有卡掉源头,这点让我们感到很奇怪。所以,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公司迟迟没有迈出转型这一步。”
不过,大限将至,嘉辉最终还是选择赶搭加工贸易企业转型的“末班车”。 李冠中称这是“大势所趋”。“我们加入了凤岗外商协会、东莞外商协会,大家是你看我,我看你,别人都转了,那我们也要转了。倘若只剩你一家不转,政府可能采取什么措施?可能海关以后对你的加工合同不批准或者限制进口,那就没得玩了。”
与嘉辉转型的曲折相比,东莞凤岗竹尾田玩具厂的转型则是顺势而为。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成功地进行了证照变更、增资扩营、不作价设备免税结转、已解除监管设备转售、新加工贸易合同申办等工作,最终华丽变身为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三资企业——比美高精密模具(东莞)有限公司(下称“比美高”)。
谈及转型的动机,比美高厂长吴克翰承认是形势逼人,但他更认为转型是一次机遇。吴克翰称,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了,竞争越来越激烈,公司很早就认识到了传统来料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局限性。2008年,适逢东莞市委、市政府推出来料企业就地不停产转型三资企业的多重利好政策,便努力争取,成为了第一批申报转型的企业。
吴克翰说:“来料加工将来肯定要被淘汰,我们很早就想主动转型,碰到刚好有政策,就套用了。我们有品牌,有条件,所以选择早点来做,希望转型后,运作方面会畅顺一点,成本会更低一点。”
李冠中也承认,从长远来看,转型对国家,对企业发展都有好处。“不排除转型之后,改变了经营体制、经营模式,会有进步。但如果说转型之后效益会很好,还不敢肯定。我们现在确实经营得非常困难。”
企业赚了还是亏了?
据企业反馈,根据政府提供的转型指引手册,可以一步步办完转型的整个流程,并且不用花费太多成本。由此一来,转型所能享受的优惠政策以及转型之后税费变化带来的利益变动,成了他们最关注的问题。
阳华集团有限公司从去年3月底申请,仅仅用了四个月就拿到了变更后的营业执照,成立了东莞联洲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阳华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吴成平称,选择转型,出口退税最关键。“按照我们一年十亿的销售情况,出口退税六个点的话,就是6000万,等于企业增加了6000万的利润。”
吴克翰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光通过免税结转5800万港元的设备,比美高就节约了近600万元的税务成本。虽然税收政策由以前“三来一补”的免征退,既不征税也没有出口退税,转变为现在的进出口都要缴纳一定的关税,税率大约为5%到6%,外加17%的增值税,但部分项目却可以获得国家的出口退税,项目不同,税基不同,目前可以拿到约为13%到14%退税点,全盘算下来,每年也能省下几百万的成本。而在管理费用方面,也由以前上缴利润的22%(村级17%,镇级5%)转变为与凤岗竹尾田村签订了近50年的定额承包协议固化交给村组的费用。“按照以前的方法,销售额越多,交的就越多,固化后会有一定的优惠。而且是按照我们这几年的销售额取平均值固化,随着我们的销售不断提高,利润上涨,以后就会有赚了。”
“‘三来一补’企业以前是闭门造车,没有内销权。要销往内地的话,需要绕道香港,再进口回来,成本也就相应提升。转型之后,企业只需要去海关征税,就可以直接在内地市场销售。加上企业具备了法人资格,可以享受国家、省、市出台的优惠政策,打造自己的品牌,融资也方便了。”吴克翰称,转型利大于弊。
不过,由于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经营范围不一样,转型后税费所表现出的影响也就不太一样。相比之下,李冠中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转型热情。他称,转型后涉及到税收这个以前并不存在的部分,加上自身产品以出口为主,不会像一些开拓内地市场的转型企业一样,因为减少了流通环节,就可以节省大量成本。据他初步判断,转型之后税费会比以前要高。即使出口有退税,也“抵消不了”。
摆在李冠中面前的,还有另一个棘手的难题——嘉辉虽然已拿到了东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的批复文件和转型后的营业执照,但海关对设备不作价转移的审批手续还尚未完成。“纳不纳税有很大差别,我们的设备如果要纳税的话涉及金额达1000多万,是一笔很大的数目。”李冠中称,自己已将情况向相关单位反映,希望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协调海关迅速解决审批问题。如果6月30日前海关审批下不来的话,就有必要“重新考虑”。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