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配合力
村名:齐心合力建美好家园
行政村区域调整时,绣屏院、璜璐、上甲、张泉塘四个自然村合并,取名“合力”。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叶秀泉说,其实,合力是一个老村名,早在1958年,由绣屏院、上甲、张泉塘、中甲四个自然村组成的合力村,归属古光乡;1962年,绣屏院、上甲、张泉塘划归虎鹿乡,合力这个村名就取消了。一直到2004年,这个村名被重新启用。
“那年,我们村正在修建一条通往巍山沈良村的水泥路,大伙儿齐心合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行政村区域调整后,重新启用"合力"这个村名,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认同,没有任何疑议。”叶秀泉说。
用半天时间参观了合力村,我们感受到,这里没有气派的综合楼,没有大面积的休闲广场,但这里干净整洁,渗透着一种安宁祥和。4个自然村离得不是很远,各自都有一小方运动场地,装有健身路径,可供村民健身娱乐;另外,水泥路已经全部打通,池塘都进行了整治……
合力村集体经济相当薄弱,但这几年来,他们已经修通至310省道、至怀鲁互通的两条水泥路,完成村内道路硬化1万多平方米;实施自来水改造工程,每家每户都用上了来自东方红水库的优质水源;完成污水管道埋设5000多米;新建垃圾房5座,垃圾清扫由专人负责;经过绿化和美化,合力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大改善。
去年,合力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村史:这里是虎鹿缝配的发源地
准确地说,合力村璜璐是虎鹿缝配业的发源地。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村的村民手里有一项绝活“牮屋”,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走南闯北、见了世面的牮屋人开始兼做“跑刀片”。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转型升级,在缝配市场里做缝配生意。
今日虎鹿的缝配行业,最先就是从“跑刀片”开始的。璜璐村民张志堂是其中最早“跑刀片”的人,不过,老人家已过世了。当年,在张志堂的带领下,亲带亲、朋带朋,村里一大批年轻力壮的村民都走上了推销刀片的致富之路。也因此,璜璐还有“刀片人”专业自然村之称。
“130余户农户,70%以上的村民从事缝配行业。”村民张保泉介绍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璜璐村内办起了16家刀片厂,到现在,还有6家。而最让璜璐村民们自豪的是,虎鹿·浙江缝配城的董事长张柏成也是他们村里人。这位“重量级”的人物,让虎鹿缝配发源地这个称谓更名至实归。
除了璜璐自然村,上甲自然村约有50%的村民从事缝配业。
如今,合力村村民从事的主要的两大行当是:缝配经营、建筑施工。从事缝配行业的,几经磨砺,有的已成为虎鹿·浙江缝配城的主角,有的已成为缝配企业主,还有一部分人在全国各地经营缝制机械商贸业,如北京、大连、南京、杭州等地,都有合力村村民的身影。据村干部粗略统计,合力村民在全国各地起码开设有80多家商铺,从事缝制机械零部件及整机交易。
村官:在服务和奉献中闪光
这些天,每当夜幕降临,30多位村民就聚到村党员活动室,一起排练大合唱《歌唱祖国》。为纪念建党90周年,他们将参加由虎鹿镇政府主办的红歌大赛。
在农村组织这样的合唱并不容易,羞涩、没有音乐基础、人员参差不齐等,都是问题,不过没有关系,合力村有一支会干事的村干部队伍。在村委委员张海珍等人的组织下,排练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还请来了虎鹿镇校的音乐老师当指导。大伙儿在阵阵红歌声中,更加凝心聚力。
“合力村尽管由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但没有派系斗争,村干部们很团结,只讲服务和奉献,为村民办了好多实事。”70岁的张光华老人说,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黄金良和村主任张飞高两人,尽管平常在外干事业,但他们为村里的事呕心沥血,来回奔波,从不计报酬,受到了村民们的尊重。
早在2003年,村党支部书记黄金良及其兄弟就捐资40万元,修建了一座通往巍山沈良村的桥,从此也打通了与东嵊公路相连的通村路。本月初,黄金良、张飞高还分别出资,带领在村党员、村老协会员两批人,前往嘉兴南湖、杭州参观游玩。二人同心,齐力断金。正是在黄金良、张飞高两人的带领下,村两委干部个个风清气正,一心为民。近些年来,村干部一帮人,为村里的公益事业贴钱不少于100万元。
这些也感动了村老党支部书记张锡洪。今年76岁的张锡洪,自去年村里开始修建青北塘水库以来,出钱出力,义务当督工,他说,这都是现任的村干部带头带得好。投资40万元的青北塘水库近期将完工,可以灌溉全村500亩土地,这又是村干部为村民们办的一件大好事。
“合力村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各项建设事业均取得很大成效。这一切,离不开该村有一个好的村两委班子。”联村干部李新良这样评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