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零部件产业之变
2011转眼过半,随着需求爆发性增长的势头回落,我国缝制机械行业增长的步伐逐渐趋稳,对零部件供应不足的抱怨也有些回落。蓦然回首,“十一五”以来,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冲击离去之后的两年来,零部件产业在业界的各种声音中,悄然进行着自己的变革,结构调整的格局日益明朗。
产业规模之变
据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统计,2005年,我国缝制机械行业共有零部件企业1200余家,至“十一五”末,行业零部件生产企业总量变化不大,仍保持在1200家左右,但规模有了较大增长。
2005年,我国缝机业零部件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近100亿元,出口创汇1.3亿美元。之后两年,产业保持着较小的增幅。金融危机来临后,零部件企业成为行业中受影响最大的,订单大幅缩水,绝大部分企业出现了减产,有些企业甚至关停产,全行业产值月份下滑幅度最高记录达到60%,全年零部件出口量值下降了30%。走出低谷后,2010年零部件行业经济指标全部大幅上扬,全年共完成产值约150亿元,远超正常水平,比5年前足足增长了50%。其中,零部件出口金额达2.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较5年前增长了62%。今年一季度,我国共出口零部件0.6亿美元,增长32.94%。
另外,由于订单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零部件的产业集中度有了较大提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5年,我国零部件产业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为201家,占全国零部件企业总数的17%。2010年,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增加到281家,占全国缝机业零部件企业总数的23%。其中,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的骨干零部件企业超百家,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近20家。重庆零一、宁波德鹰、宁波五菱、莱州强信、宁波华一、北仑旺业等一批骨干零部件企业年产值同比增幅平均高达85%以上,产能逐步恢复到2007年水平,远超过零部件行业平均50%的增幅水平。
产业格局之变
零部件的产业格局最早是围绕整机的生产其配套体系而生,如标准体系、上工体系、兄弟/重机体系、飞马体系等,多年来,随着供应体系的打破,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企业相对集中的产区,主要分布在浙江的宁波、台州、东阳、丽水、缙云、诸暨,江苏的菀坪、常熟、扬州、南通,天津,河北昌黎等地区。危机的洗礼和行业反弹,加快了各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步伐,且产业特色更为明显。其中,宁波、菀坪、台州,成为零部件产业兵团的三个主要方面军。
浙江地区
浙江的零部件产业一直有着典型的浙商性格,起步和发展很快,目前生产企业共有600多家,占据了行业半壁江山,主要分布在宁波、台州、东阳等地。去年以来,各地区零部件产业均有较大增长,无论是产值,还是规模企业、骨干企业数量,浙江零部件产业都占据了全行业的半壁江山。
宁波:行业第一方阵
宁波仍是零部件行业当仁不让的第一方阵。宁波地区零部件行业起步较早,在世界缝机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过程中,通过与国内外一些大中型整机企业的配套合作,学习和积累了许多先进的工艺和管理经验,成为行业零部件种类齐全、产品质量档次水平较高的特色产区。是重机、兄弟、飞马以及标准、中捷、杰克、宝石等知名品牌的主要采购基地。
目前,宁波零部件生产企业约有200余家,在旋梭、轴类、挑线杆类及特种零部件等方面具有制造和品牌优势,分布于北仑、镇海、鄞州、海曙、慈溪、宁海等地,双海、德鹰、鹤林、五菱、华一、一平、鄞工、欧宝、旺业、五峰等企业是其中的佼佼者。
浴火的凤凰涅槃重生,都要经历焚身之痛。还记得在危机影响最严重的时候,记者在宁波到处都能看到空荡荡的厂房和蒙尘的机器,那时全行业几乎没有订单,大企业销售量寥寥无几,连企业的日常运作都难维持。然而,仍是他们,在危机中积极备战,成为行业恢复最早最快的产区。据宁波缝制机械行业协会秘书长虞勤介绍,2010年宁波产销实现5000万元的企业就有10余家,并已有亿元企业出现。目前,宁波拥有三个全国第一,我国最大的旋梭生产企业——德鹰,德鹰多年来始终专注旋梭的生产,发展目标明确,技术创新能力提高较快。危机来临后,德鹰的遂昌工厂以较低的运营成本为其应对危机和下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体现了企业的长远布局。最近,德鹰在宁海又购买了场地准备建厂。目前,其月产量达30万只,市场占有率近三分之一;国内最大的螺钉生产企业——华一汽缝,注重进步创新和管理创新,从材料、热处理等多方面进行工艺改进,不断进行装备的更新换代,目前已拥有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2008年,华一汽缝历时半年编制出《零部件总汇》,对各类螺钉型号进行汇总、归类,并公布了相应的热处理、硬度等参数,开创了业内民营企业独立编印书目的先例;以及最大的夹线组生产企业——北仑旺业。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