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业品牌凤凰涅槃 迎来微笑新时代
2010年年末,本土运动品牌领头羊李宁公司因为受到2011年第二季度订单金额下跌因素的影响,股价在2010年12月20日创纪录地大跌近16%,市值一日蒸发约35亿港币。而且大跌之后,股价并没有止住跌势。资本市场真实地记录了市场对本土运动品牌经营前景的担忧。
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伴随着体育用品市场的井喷,以晋江品牌为代表的本土运动品牌实现了超常规发展。然而,2010年以李宁公司订货量下跌、关店整合为标志,意味着整个行业进入了一个转型期。
粗放与集约
“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体育市场形成了井喷之势,市场扩容带来的竞争升级、营销升级将体育用品行业的竞争推向了极致。但从2009年到2010年,依靠铺渠道、多开店带来水平式增长的模式遇到了瓶颈,到了一个临界点。”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CEO张庆说。
在品牌塑造上加大资源投入,抢夺优质体育资源,在渠道上通过多开新店促使业绩增长,这是本土运动品牌的主要发展动力。然而,由于房租大幅度上升,让开新店赚钱的难度越来越大。
李宁公司CEO张志勇说:“运动用品零售市场面临沉重的压力。一方面,以前依靠大量开新店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持续;另一方面,运营终端零售门店的各项费用越来越高,这使得李宁公司的经销商对下一年度的增长前景越发谨慎。”
为了帮助经销商缓解成本上涨的压力,李宁公司甚至表示将提高给予经销商的折扣率。
不仅是李宁公司,安踏、特步、乔丹、361度等品牌都感受到了市场的压力。
原有的路径走不下去时,只有寻找新的路径。提高品牌的吸引力和品牌的溢价能力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耐克进入二、三线市场并推出低价鞋就能让本土运动品牌风声鹤唳,就是因为本土运动品牌虽然走过了塑造品牌的阶段,但是与国际品牌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当失去价格、渠道等优势直面竞争时,本土运动品牌难免“心虚”。
张庆认为,行业内将出现一种新的竞争形态,就是从渠道上形成大卖场,像家电行业的国美、苏宁那样,比如鹏润集团投资的国美锐动就是将诸多运动品牌整合到一起,通过专业化的渠道管理控制价格。“我支持分工,流通和制造要有所分别。未来这会成为一个方向,但是依然会有分化,毕竟运动服饰情感消费的因素会多一些,体验店必不可少。”
但是,渠道发展的新趋势仅仅是缓解、分流了压力,如果继续横向扩张不现实的话,那就只有纵向提高品牌的吸引力和溢价能力了。
专注与品牌提升
事实上,本土运动品牌承受的压力不仅仅来自于耐克、阿迪达斯这样的国际品牌。因为品牌同质化严重,且大都定位于运动休闲。
“本土体育用品行业以往挂体育的‘羊头’卖休闲的‘狗肉’,现在已经行不通了。”张庆说。以往体育用品企业都是挂体育的外壳,实际上是卖休闲。但是继续发展下去,则需要更为专业的划分,需要挖掘体育精神,真正强调体育的内涵,强调运动品牌本身。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