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战格局渐显 中小企业今夏“冬眠”
自今年二季度开始,中小企业再次遭遇生存困境,虽然5-8月份是鞋厂的淡季,但是今年的情况还是特殊了许多,受原料价格飞涨、用工、资金成本急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叠加影响,中小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中小企业在这个夏天选择集体“过冬”“窝夏”,或停产,或转行,分析人士指出,出现这种情况,中国日渐显现的区域战格局、产业西迁等难脱干系。
康业是温州双屿镇的一家大型鞋厂,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做鞋的市场就是广东、福建和温州,现在又多出来东北、四川、成都和台州等”。“市场多了,竞争也就多了。各项成本都上涨,利润极低的传统行业,东部真的没有什么优势了。”他说。
温州腾旭服装服饰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说:“现在公司的单子基本上都是分销出去的,江西、湖南、安徽和温州下面的县区,都有。”“所谓的停工,不是因为没有单子,温州限电,原材料价格上涨,工人工资今年涨了30%,加的很多,我们一个熟练的车工工资都在每月5000元了。这样大家还在拼命地抢工人,吃、住全部都要安排好。”他说。
温州市经贸委中小企业处的副处长吴兆光说:“很多温州的企业都不愿意在这儿呆着了,事实上,整个浙江省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他说:“现在很多企业主都拿着资金去外面的省市做生意,有些人是把这些利润低的工厂先这么放着,做也还是做,但是没有那么多的投入了;还有一些人是拿这边的厂房等实体当做一个融资平台,然后去发展别的,在温州融资还是相对容易些,民间借贷很发达,也是拿着这些钱到外面做生意了。”
企业的整个生存状态在变得艰难的时候,地方上的政策会成为企业向那个区域流动的动力。“现在很多企业向中西部转移,那边的政府也很积极,出了许多的优惠政策,土地免费和税收的减免,招商的力度非常大。这些东西都不是我们所能给的。”吴兆光说。
林先生(化名)是温州一家大型制鞋企业的董事长,他说:“去年下半年开始,就频频有一些中西部地方政府的官员过来找我,只要投资在2个亿以上,那边的土地白给。现在做生意这么难,我也在考虑了。”“目前是企业转型的‘中间过渡地带’,政府应该有所作为,帮助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再上台阶。”温州市科技局局长徐顺东说,“现在区域竞争很厉害,外部环境必须要政府来打造,才能给企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