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路神医把脉中国鞋企 摆脱困境并非朝夕
物价大涨,用工成本增加,原材料大涨,竞争压力愈来愈大……
后危机时代,鞋企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一些民营鞋企前行的路越来越狭窄,为了突围,为了拓宽自己生存之路,许多民营鞋企选择了学习,学习似乎成了他们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些鞋企老板甚至相信,通过学习,通过修炼,一定能度过难关,再创辉煌。
于是,许多鞋企老板花了大本钱请来专家为自己的鞋企把脉和员工培训,把鞋企学习推向了高潮。然而,学习并不像鞋企老板想象的那么美,对于那些体弱多病的鞋企,并非一“学”就灵,一些进行长期培训的鞋企并没有咸鱼翻身,依然是危机重重,有些鞋企的状况甚至比学习前更糟糕,于是有些鞋企主便经验性地得出了的结论:狗屁的培训,其实都是骗局。
一位成都的鞋企老板在一次饭局上对笔者大发牢骚,他根据自己的培训经历总结出一些所谓的商业讲师的骗术:破冰、做假灌水、互动游戏、经验分享。所谓的“名家、大师”都是包装出来的,没有什么真学实才,他们只是学员的时间杀手。“破冰”,名义上是让大家相互认识,其实就是讲师吹嘘自我辉煌史的托词。“大师”讲授的真东西不多,大多是拿来主义,张冠李戴,挂羊头卖狗肉,题目是渠道管理,结果里面是经销商管理,当然,题目必须是最新流行词,如品牌再造、执行力等,内容其实就是大杂烩。名噪一时的大师讲的不过就是网络上那几个儿童都知道的故事。然后就是“互动”,开始游戏,做几个摔鸡蛋、提沙筒、穿土豆的试验。这样的培训对鞋企有什么作用?
最近几天,笔者也听了几场著名专家的课,受益匪浅,发现有专家们之所以能够让听者热血沸腾,激情四射,除了口若悬河、知识渊博之外,他们能把黄段子和和现实生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他们一面批评听者痛恨的社会丑恶,一面撩开那些制造丑恶、玩弄权术的“成功人士”神秘的面纱吸引好奇的学员;他们一面教授学员如何成功,一面向听者兜售大师的演讲光碟(贵得出奇),大师们信誓旦旦地保证,只要看了大师的光碟后一定会获得成功。很多听者明知大师讲课的真正意图是卖书卖光碟,但为了让大师签个名,不得不掏腰包。笔者在课余时间问了一下身边的听者,今天你有收获吗?听者笑了笑说,我今天最大的收获就是看见的名人。
员工培训不会有多大的损失,最多是浪费一些员工的时间而已,员工们权当观看一场马戏表演,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鞋企老板将那些所谓的“专家”视为神灵,言听计从,不辨真伪,不加考证地听从了“专家”的建议,随意地变更鞋企的组织架构、鞋企业态和战略方针,那么,这样的鞋企可能将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笔者认识的沿海一家有名的鞋企Q公司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2008年,Q公司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徘徊低迷,盈利模式匮乏,请了一个鞋业经理人王先生来经营,王先生对行业形势认识很清楚,并没有对Q公司大刀阔斧地改革,而是在继承Q公司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品牌运营和精益生产来来逐步推进鞋企发展,这与Q公司老板张先生的愿望产生了明显的距离。正当王先生一步一个脚印推进Q公司发展时,一家号称在许多品牌鞋企担任过要职的某咨询公司李女士找到了张老板。通过一番交谈,李女士便摸清了张老板的心思,投其所好地演讲了一番,使张老板顿时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张老板并没有对李女士所宣传的她在百丽、达芙妮的工作经历做进一步的考证,大脑一热,与李女士签订一年的指导和培训协议,培训费高达300多万。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