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身” 不是整零关系全部
编者按:整(整机)、零(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缝制行业内一个不变的话题,二者息息相关,但也却矛盾重重。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是“整”为主,“零”为辅,危机后行业好转,这个关系又全然反转,这其中是怎样的行业规则?目前整零企业关系又面临哪些问题?该如何去解决?
整零关系的融洽程度直接决定着缝制行业的整体运行状态。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在行业发展趋于理性的新时期,该如何进一步理顺整、零企业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为此,本报记者采访到了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秘书长杨晓京。
供求关系决定整零关系
记者:能介绍一下目前缝制行业内整、零企业之间的发展现状么?
杨晓京:虽然近两个月市场结束了之前的高速增长,增速放缓,但整个行业产能过剩的状况并没有转变,整机的供应量多于市场需求,零部件企业占据优越地位的局面还会短时期内存在,长远来看为今后整零“主辅”关系断言尚早。
记者: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在这种整零关系的呢?
杨晓京:根本来说还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前几年整机企业都很“牛气”,在选购零件时不但要求严格苛刻,一些企业还经常拖欠货款。但去年开始情况反过来了,零部件企业在其中开始起主导作用了。还是因为之前几年的行业持续下行,积累的市场需求都在去年得到释放,需量短时间恢复,整机厂备货不足,供不应求,只能加大产能,就需要更多的零件供货,所以零部件变得紧俏了,表象上看来是零部件企业翻身了。
记者:您刚才强调“产能过剩”,能具体谈一下这点么?
杨晓京:具体来说就是行业的企业结构分布不够合理。目前我国成规模的缝制整机企业近600家,零部件企业1000家左右,企业制造水平参差不齐,生产集中度还比较低。同时,市场需求在短时期内没有爆炸式增长的迹象。在转型升级的大潮下,随着各项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企业的生存压力会越来越大,优胜劣汰随之而来,企业数量精简是趋势,以后会有更多的企业集团形成,整机企业、零部件企业的数量会日趋减少。
记者:行业有没有可能利用“转型升级”的契机来理顺整零关系呢?
杨晓京:目前在行业内正在全面开展为期三年的“质量提升赶超”工程,目标是国产常规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质量,这取决于整机的工艺改进和质量提升,零部件的品质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档次和质量也需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一年多产品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下,一些企业在零件采购环节放松了标准,使得产品质量出现下滑,经销商及用户颇有微词,这对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信誉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应予以高度重视和切实改正。要想成为百年老店,要想成为国际品牌,质量工作不可有一日放松。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