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后中国制造”时代下中国鞋企迷茫之路

          随着中国生产成本上升,加上近年的金融海啸影响,许多国际知名品牌纷纷减少在中国的生产和采购,转到东南亚等地区发展,甚至将工厂迁回母国。面对耐克等的“军事力量”的转移,全球最大的鞋业贸易公司——美国布朗鞋业却选择了“按兵不动”。由于越南工人动不动就罢工,所以这一类的公司目前仍愿意将订单下给中国的代工厂。

      现象一:随着中国生产成本上升,加上近年的金融海啸影响,许多国际知名品牌纷纷减少在中国的生产和采购,转到东南亚等地区发展,甚至将工厂迁回母国。

      以全球著名运动品牌耐克为例: 2001年,中国生产了耐克40%的运动鞋,在各国排名第一,而越南只占到13%的份额。

      2005年,是耐克的代工厂转移向越南关键的一年。耐克公司全球最大的两家代工厂台湾宝成和丰泰纷纷传出越南扩产的消息。此后,“丰泰”就把许多中国订单下到了越南,同时大规模扩充在越南的4个加工厂的生产线,投资1600多万美元在越南新建工厂。同期,宝成集团也计划着手在越南增加生产线15条。

      2006年,中国的耐克运动鞋产量比重下降至35%,越南则快速上升至29%。2009年,均为36%。2010年,“中国制造”的耐克运动鞋只占34%。而越南占40%,“越南制造”超过了“中国制造”,越南终于取代中国成为耐克全球最大的运动鞋生产基地。

      有此举动的不止耐克一家,如另一国际知名运动品牌Adidas,因中国造成本上升以及政策收紧,超出了该品牌的预期,因此Adidas正考虑将逐步减少在中国的生产或采购,分阶段将生产线转移到越南、柬埔寨、印尼、印度等地区,并已派人去东南亚等国考察。以泰迪熊闻名全球的德国史泰福公司7月宣布,将撤出该公司在中国的所有生产线,并将工厂迁回德国。据悉,沃尔玛也计划将部分小型代工厂业务转移到越南。

      现象二:面对耐克等的“军事力量”的转移,全球最大的鞋业贸易公司——美国布朗鞋业却选择了“按兵不动”。由于越南工人动不动就罢工,所以这一类的公司目前仍愿意将订单下给中国的代工厂。

      基于上述现象,引得各方业内人士、行业专家以及整个制造业的关注与讨论: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是否正在受到威胁?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中国进入了“后中国制造”,开始转型了吗?生产商撤出中国到底原因何在?危机中是否有机遇?世界工厂之后,中国能不能成为下一个世界研发中心?耐克走了,谁来补空?

      专家观点之一:从代工走向研发 危机中存在机遇

      目前,耐克的“中国制造”低于“越南制造”,反映了过去30年,中国经历了高速成长之后,“中国制造”正面临从获得成本优势向其他优势转化的机遇。说明中国的劳力成本在上升。因为国家提出“中国社会要更多关注民生,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提高用工的福利待遇。”

      虽然国际竞争愈演愈烈,但中国的市场仍然很大,中国不会被立刻淘汰出局。耐克官方公布了新的财务报告,大陆区的销售突破了20亿美金,中国区的销售比例占全球销售比例的1/10以上,同比增长了18%。中国仍是耐克未来最主要的消费区,所以它不会轻易把自己的制造和中国的消费隔离。因此,耐克某一年度的代工数据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36%的制造份额,会像过去的日本、韩国乃至台湾地区一样,一下跌到5%甚至10%。

      中国经济是要转变增长方式,要从过去的粗放式的转向内涵性的增长,内涵性的增长必然要注重研发,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的制造业,换句话说,就是中国制造要从微笑曲线的低谷向两端发展,其中一端就是研发。这些年跨国公司到中国设立研发公司、增大研发的投入。另外,每年全国各大高校培养的几百万的理工科的大学毕业生为工程制造行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研发力量,这也显示出了中国的技术、研发团队在未来的竞争力。所以未来的制造业,一方面要向高端发展,另一方面就要加大研发投入。

[1] [2] 
  • 相关阅读
    1. 从开放引领走向创新引领:‘十四五’上海发展理念转型思考
      工业互联网高速发展的顺风车,你搭上了吗?
      疫情引发服装消费和产业发展新变化,服装行业如何把握发展主动性
      2020年中国童装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分析
      文摘│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品质革命之魂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