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业:强国梦想要靠谁来实现?
“入世?10年?”对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王婧而言,这似乎是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话题,但它又那么真实地存在着。在悄无声息间,它改变着王婧和周边人的生活。
仿佛一夜之间,欧美名牌专卖店齐刷刷地占据了北京人气最旺的商业街。2009年4月23日,入驻北京前门大街的首家“洋品牌”H&M开业,引发了近万人冒雨抢购。“基本靠抢,根本没时间试穿,好几件我心仪的衣服都没号了。结账时排了半个多小时的队,每个人都是抱着一堆,跟不要钱似的。”时隔两年多,王婧仍对这次抢购经历记忆犹新。
近年来,随着入世后服装平均税率的逐步下降,来自欧美的多个平价时尚品牌——西班牙的Zara、瑞典的H&M、德国的C&A、美国的GAP等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一站式”的超大购物、适中的价格、当季最流行的设计元素让国内消费者趋之若鹜。
10年间,王婧从一个青涩的刚进大学校门的懵懂女孩成长为公司年轻的业务骨干。衣橱里的服装也从真维斯、班尼路,换成了ONLY、VeroModa、欧时力……“2000年刚上大学那阵,北京的服装商圈远没现在繁荣,可选择的年轻服饰也不多,真维斯、班尼路是当时学生公认的名牌,走在校园里,经常能遇见好几个跟自己撞衫的。现在,服装牌子多了,选择范围广了,还真说不好哪个能称得上是名牌。要是去严格区分国产品牌跟外资品牌,那就更难了。就拿大家熟悉的ONLY来说,遍布于北京的各大商场,产地多是中国,款式新颖、价格亲民,年轻女孩衣橱里都会有上两件,谁会想到它竟然是丹麦的知名品牌呢!”王婧侃侃而谈。
跟众多年轻女孩一样,王婧闲暇时喜欢去网上淘宝——在专柜试穿之后,记下款号上网寻代购,总能拿到更低的折扣。为了心仪的衣服,她甚至还尝试过寻求海外代购。不过,风险终究太大。
王婧的堂哥王伟早些年下海去广东做服装出口生意。从堂哥口中,她陆陆续续听到了出口配额、特保、反倾销、绿色壁垒、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出口转内销等或熟悉或陌生的词汇。这些年,王婧跟堂哥的联系多限于电话,只知道他很忙,见客户,忙展会,满世界奔跑;间或听说他的座驾,从刚去广东时便于拉货的二手货车,换成了奔驰的S级轿车。
在堂哥及其同行的辗转奔忙中,中国纺织服装业今非昔比。2010年我国纺织出口总额达2065亿美元,比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取消元年——2005年的1175亿美元增长了75.72%,而跟入世前2000年的560亿美元相比则增长了268.75%。伴随其中的,是贸易摩擦愈演愈烈。而在国内,面对外资品牌的大举入侵,一大批本土服装企业或上市融资,或整合资源,或试水电子商务,进入了多渠道立体式营销时代。“追逐名牌是女孩子的天性,无奈腰包太瘪啊,要是托出国的朋友买衣服跟买化妆品一样简单方便就好了。”王婧笑着说。她梦想着关税能够大幅下调,自己的衣橱里也能见到香奈儿等国际知名品牌。事实上,这些高端奢侈品品牌早已进驻中国。在北京的新光天地,香奈儿、古琦、普拉达等品牌部分新款上货时间几乎能与欧美同步,但动辄5位数的价格并不是王婧这个阶层所能消费得起的。
堂哥想得更远,他为自己勾画了一个服装帝国版图:有一天走在美国街头,也能见到自己品牌的专卖店。而千千万万个堂哥们,则践行着中国服装业由“大国”向“强国”华丽转身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