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涨价二线跟风 鞋服品牌为何贪念不止
随着涨价火苗燃及鞋服行业,众多身处国内二、三线市场的鞋服品牌便纷纷起跳试图搭上涨价快车。蜂拥而至的争抢必然会引发头破血流事故,因此,实力较弱的鞋服品牌就被挡在了车门外,最终销声匿迹。近日,网络上各种调侃不胫而走,“李宁,涨价皆有可能”,“安踏,涨价永不止步”,“三六一度,多一块钱”……这些调侃的段子也折射出消费者对频繁涨价的抵触情绪。然而,国内二、三线鞋服品牌却偏偏钟爱涨价这种方式。
涨价已成跟风态势谁将为其买单?
据了解,自第一季度上调售价之后,李宁运动品牌又开始酝酿新一轮涨价。李宁的涨价令其今年第二季度服装和鞋类产品订货数量分别下降超过7%和8%。正是因为订单量纷纷下降,素有国内运动品牌老大的李宁也被众多后起之秀所撼动,其中身处二、三线市场多年的安踏和三六一度也在此次涨价行列之中,在与李宁为舞的同时,也为本次涨价潮“造势”。然而,通过几轮价格的上调,国内运动品牌的价格优势却已逐步被削弱,部分款式的国内运动鞋价格与国际品牌阿迪达斯、耐克的价格相差无几,这将使其销量受到一定的冲击。
面对二、三线国内运动品牌掀起的这一轮涨价风,消费者纷纷表示“伤不起”,目前国产运动鞋品的价格主要集中在300-500元之间,而在新一轮调价后,价格将开始逼近耐克、阿迪600元的价格下限。价格上调后,你选择阿迪、耐克,还是选择李宁、安踏?显然已经不是难题。有人曾做过这样的一个调查,在各大运动品牌门店外采访了20位市民,调查发现,其中8成的市民表示调价后更愿意选择购买阿迪或耐克。
对消费者而言,为价格更高的耐克阿迪买单显然是一种无奈,然而,面对国产鞋服品牌与国际一线品牌之间的距离,这种无奈就会理所当然的被无视。就此有关专家指出,在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中,国产品牌要认清自身定位的目标人群,不能轻易跟风涨价,要“保质又保价”。本土品牌应对价格调整慎之又慎,不能“一线涨我也涨”。确实需要调价的时候,对调价时间、调价范围、调价区域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价格梯度,减少消费者的流失。
涨价鞋企为何老拿“成本”说事?
我们都知道,成本是国内鞋服品牌涨价的助推手,但是,经过国家的几轮调控,成本问题已经得到了初步的控制,对鞋服行业的影响也变的越来越小。经过调查发现,曾经是运动品牌上一轮调价的主要推手——“疯狂的棉花”价格事实上已经从高位回落。另外,此前“用工荒”导致鞋服企业用工成本大幅提高,而进入二季度之后这一情况也已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事实上,运动品牌的品牌附加值在其价格中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其利润空间足以消化由于各项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朱庆骅说。
然而,不少鞋服品牌却坚持“成本推动说”,称受到原材料、人力、商业地产推动的门店租金上涨等成本因素导致企业利润率低迷,不得不通过提价缓解企业压力,这又是为了那般呢?
笔者总结:
利润是无法抵抗的诱惑
其实,“利润”才是国内鞋服品牌为何能够顶着压力向高价挺进的主要原因,如同,国内房地产行业一样,高额的利润成就众多房产公司扎堆楼市。但是,面对发展,这样的跟风却是非常鲁莽的举动,因为,“放长线钓大鱼”才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只有注重火力占领专业市场才能成功挤进行业不败的领域。